nèiguān

内官


拼音nèi guān
注音ㄋㄟˋ ㄍㄨㄢ

繁体內官

内官

词语解释

内官[ nèi guān ]

⒈  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⒉  宫中的女官属。

⒊  宦官,太监。

⒋  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

⒌  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

引证解释

⒈  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
杜预 注:“内官,近官。”
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

⒉  宫中的女官属。

《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
《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

⒊  宦官,太监。

《史记·李斯列传》:“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
唐 李德裕 《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
清 尤侗 《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牌,内官不许干朝政。”

⒋  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

《隋书·百官志下》:“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餘为外官。”

⒌  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

《旧唐书·韦嗣立传》:“窃见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

国语辞典

内官[ nèi guān ]

⒈  宫中的女官,像妃、嫔、嫱、贵人、美人等是。

《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
《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衘,外官不过九品。」

⒉  国君左右的侍卫官或京官。

《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窃见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

⒊  宦官。

《金瓶梅·第一四回》:「你每内官家财,无可稽考,得之易,失之易。」

分字解释


※ "内官"的意思解释、内官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宋义拜领了封号和职务后,一名内官为他搬了一张椅子,放在项羽椅子的上首。

2、内官王国兴擅到海上,称密旨召毛文龙,踪迹诡秘。

3、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太监,朱棣登位为明成祖后,非常信任郑和,并提升他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赐姓郑,从此名郑和。

4、有关官员当场宣读完诏令,内官献上皇帝的御玺,刘祜便正式即位。

5、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6、徐所正您还不知道呀,听说这两日皇上心情好,内官监的总管给皇上弄了点杂耍过来玩,还不是想博龙颜一悦。

7、内官监搭设灵堂、布置宫闱,混堂司为弘治帝洁身净衣,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为王侯公卿、各堂各部的官员准备着丧服。

8、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9、戊子,马嘉礼案议结,免案内官所坐罪。

10、此外还设有四个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个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

11、,置于宫门之中;又敕令诸司,不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12、内官王国兴擅到海上,称密旨召毛文龙,踪迹诡秘。

13、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

14、高祖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15、那天,总督府门前广场上悬挂中、美、苏、英四国国旗,总督府内官席左边为盟军代表席,右边为高级将领,后面设来宾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