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

词语解释
孝弟[ xiào dì ]
⒈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汉代乡官名。指孝弟者。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孝悌”。
⒉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引《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
《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
《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⒊ 指孝弟者。
引《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⒋ 汉 代乡官名。
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
《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
《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⒌ 亦作“孝悌”。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
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国语辞典
孝弟[ xiào tì ]
⒈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作「孝悌」。
引《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分字解释
※ "孝弟"的意思解释、孝弟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敦孝弟,笃宗族,予职业,务勤俭,崇德行,摈匪类,行庆吊,恤患难,守训言,严劝惩。
2、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3、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4、这节故事是劝人重义轻财,休忘了“孝弟”。
5、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6、还好,在卷六“考弊司”条中,他详细地记录了某位冥界游览者所述的地府匾额以及对联:大堂的两边各有一座石碣,分别写着“孝弟忠信”和。
7、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得,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子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做主。曾国藩
8、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得,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子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做主。
9、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10、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相关词语
- xiào xīn孝心
- xiào yǎng孝养
- xiào liè孝烈
- xiào mù孝睦
- jié xiào节孝
- guǎng xiào广孝
- nuǎn xiào暖孝
- dá xiào达孝
- jiè xiào借孝
- jǐn xiào谨孝
- xiào fū孝夫
- xiào yì孝义
- xiào chēng孝称
- fēi xiào非孝
- xiào juàn孝绢
- pò xiào破孝
- xiào qíng孝情
- jìn xiào尽孝
- chū xiào出孝
- xiào ài孝爱
- jiù dì舅弟
- ā dì阿弟
- dì mǐ弟靡
- jiā dì家弟
- dì bù弟布
- dì zǐ弟子
- liè dì劣弟
- nàn dì难弟
- nán dì男弟
- jì dì妓弟
- dà dì大弟
- mén dì门弟
- shì dì侍弟
- dì tú弟徒
- zōng dì宗弟
- xiōng dì兄弟
- lù dì陆弟
- lǎo dì老弟
- dì fù弟妇
- cháng dì长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