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àng

豫让


拼音yù ràng
注音ㄩˋ ㄖㄤˋ

繁体豫讓

豫让

词语解释

豫让[ yù ràng ]

⒈  春秋战国间晋人。为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引证解释

⒈  春秋 战国 间 晋 人。为 晋 卿 智瑶 家臣。 晋出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赵、韩、魏 共灭 智氏。豫让 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 赵襄子 未遂,后为 赵襄子 所捕。临死时,求得 赵襄子 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吕氏春秋·论威》:“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而齐 国 皆惧; 豫让 必死於 襄子,而 赵氏 皆恐; 成荆 致死於 韩主,而 周 人皆畏。”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轻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则 禽息 之首,为知己而必碎; 豫让 之身,感国士而能漆。”
后亦泛指刺客。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 豫让 心,先试 荆軻 剑。”
陈衍 《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 登(单登 )弹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 豫让 乎,安得轻近御前?’”

国语辞典

豫让[ yù ràng ]

⒈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字解释


※ "豫让"的意思解释、豫让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

2、本文认为,豫让的行为是战国士林精神的萌现,豫让的形象体现了《史记》的悲剧色彩。

3、唔,王公子不是也与我讲过国士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4、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

5、3月18日6时,天还未大亮,豫让桥办事处北小吕村一户农家的窗口,已透出一片温馨的灯光。

6、然后做出那一连串让人自愧不如的举动…乔装罪役,漆身吞炭!襄子的知情,豫让的重义。

7、荆轲对着豫让一裂大嘴,豫让死了……

8、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9、刺客豫让的形象历来被人忽略。

10、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服也?

11、智伯定睛一看,原来是首阳山的侠士豫让,遂行礼道:“豫壮士,还记得本帅三至首阳,徒步寻访先生之事否?”。

12、而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了知遇之恩,吞炭漆身去刺杀赵简子。

13、贾谊就此评论说,同一个豫让,先是“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后来“抗节致忠,行出虖列士”,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君主待人的态度不同而使然。

14、豫让匿在山中,闻智伯已死,头为溺器,涕泗交流,乃更姓名,诈为囚徒,暗入无恤厕中,无恤如厕,豫让欲刺之,却被无恤左右捉住,乃知是豫让也!

15、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雠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16、豫让是史公倾心描绘的悲剧人物形象。

17、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服也?

18、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19、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20、在他之前56年,有一个刺客豫让,两刺赵襄子未遂;在他死后173年,荆轲刺秦不成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