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

隐慝


拼音yǐn tè
注音一ㄣˇ ㄊㄜˋ

繁体隱慝

隐慝

词语解释

隐慝[ yǐn tè ]

⒈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

引证解释

⒈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

《左传·僖公十五年》:“震 夷伯 之庙,罪之也,於是 展氏 有隐慝焉。”
孔颖达 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
杨伯峻 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夏侯氏 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 元艾 隐慝秽恶十五事。”
按,《后汉书·黄允传》作“隐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 五百 从前隐慝也, 五百 惊而自悔。”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

国语辞典

隐慝[ yǐn tè ]

⒈  隐藏事实。

《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⒉  藏匿。

如:「他为了躲避仇家,已隐慝多年。」

分字解释


※ "隐慝"的意思解释、隐慝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白云缭绕,好似海浪翻滚,群星隐慝,好似不与皎洁的月光争辉。

2、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

3、我非常害怕我的隐慝,这些隐慝,你虽则明鉴,我却无从看出.

4、展氏有隐慝,故天加诛于其祖夷伯之庙以谴告之也。

5、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慝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6、其人持斋礼佛,无善迹,亦无恶迹,不知为夙业为隐慝也。

7、,是说人之智力虽有水平不等,同样可以用隐慝伏藏之法进行趋避。

8、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冯梦龙

9、至方寸微暧,情伪万端,起灭无恒,包藏不测,幽深邃密,无迹可窥,往往外貌麟鸾,中韬鬼蜮,隐慝未形,业镜不能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