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gōng

事功


拼音shì gōng
注音ㄕˋ ㄍㄨㄥ

事功

词语解释

事功[ shì gōng ]

⒈  事业和功绩。

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

achievements and successes;

引证解释

⒈  指为国勤奋努力工作的功勋。

《周礼·夏官·司勋》:“事功曰劳。”
郑玄 注:“以劳定国若 禹。”
贾公彦 疏:“据勤劳施国而言。”

⒉  功绩;功业;功劳。

《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渔阳 傅容 在 雁门 有名绩,继 招 后,在 辽东 又有事功。”
宋 范成大 《外舅挽词二首》之一:“事功纔止此,物理故难量。”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序》:“有明 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於讲学,余妄谓过之。”
陈毅 《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⒊  功利。

宋 叶适 《上殿札子》:“王之望、尹穡,翕然附和,更为务实黜虚、破坏朋党、趋附事功之説。”
清 唐甄 《潜书·良功》:“儒者不言事功,以为外务。”
徐特立 《读书日记一则》:“只图个人的事功,谋个人的地位,这是自私自利者。”

⒋  犹职责,任务。

汉 陆贾 《新语·辅政》:“邪臣好为诈伪,自媚饰非,而不能为公方,藏其端巧,逃其事功。”
郭沫若 《一个宣言》:“艺术的薰陶虽还未能普及于人寰,然而这正是我们继起者的事功,这正要赖我们继起者的努力奋勇。”

国语辞典

事功[ shì gōng ]

⒈  功绩、功劳。

《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牵招传》:「而渔阳傅容在雁门有名绩,继招后,在辽东又有事功云。」

分字解释


※ "事功"的意思解释、事功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洪应明

2、官场,既可练就精金美玉的人品,亦可铸就掀天揭地的事功

3、砺世磨钝,使天下人赴忠义、立事功,殉节捐躯而不自悔。

4、在价值原则上,给予富国强兵最高的地位,倡导崇力尚功,强调“法”与事功精神的统一。

5、韩非主张以言为标准,来衡量事功,提出事当其言,要以法律为准绳。

6、急于事功是学不好语文的,只有将语文纳入整个大学课程设置的有机体内进行科学设计和严格实施方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

7、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8、人生苦短,有抱负的人往往急于事功,过于执着,因而大多数人的结局是“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9、何去何从,需要的是科学、深入的研究与规划,不能炒作拔高、追求政绩和急于事功

10、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11、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 万世之业 。孙中山

12、单一一项伟大的事功,并不会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13、追求成功的宿命仿佛一个咒语,不时的在打搅我想安宁的心灵,不停地在吞噬我急于事功的心。

14、大帅认为崇祯年轻气盛,性情燥切,急于事功,因而才许下‘五年平辽’之诺,就是为了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取得崇祯的支持。

15、中国人的文化生命正视于圣贤、英雄,在此状态下,事功的精神是开不出来的。事功的精神即是商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卑之无高论,境界平庸不高,但是敬业乐群,做事仔细精密、步步扎实。江弱水

16、这世界最重要的企业,它的目的就是建成一个人,其事功辉煌而又广阔。

17、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孙中山

18、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19、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0、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贤,他们内圣外王,有感召力,思想境界高,同时又有辉煌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