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íngcǎo

行草


拼音xíng cǎo
注音ㄒ一ㄥˊ ㄘㄠˇ

行草

词语解释

行草[ xíng cǎo ]

⒈  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⒉  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引证解释

⒈  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宋 苏轼 《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 赵宧光 《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纵体, 孙过庭 《书谱》之类皆是也。”
陈衍 《元诗纪事·沉贵》:“﹝ 温日观 ﹞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

⒉  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子敬 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
宋 陆游 《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原书》:“由 秦 分而变 汉 分,自 汉 分而变真书,变行草,皆人灵不能自已也。”

分字解释


※ "行草"的意思解释、行草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从内涵和艺术成就看,二人均师出古人,熔铸王铎、怀素等行草大家之所成而独出机杼,匠心独运。

2、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

3、婀娜多姿,漂亮温婉中蕴含几分阳刚之气;丰富兼美,所擅之行草中时见自然融入之秦篆汉隶之线条。

4、这大概是“外”与“升”字的书体在行草之间极其的相似,特别是作者的名字不受平仄的限制,讹变也不易觉察出来。

5、大字行草用笔强化提按顿挫,折冲绞转,锋出八面,线形变化恣纵不可端倪。

6、他书法师晋唐,古隶学钟繇,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黄庭坚者尤佳。

7、, 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

8、其行草以刘墉、何绍基为根基,上溯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力追沉雄、酣畅、随意、抒情之风格,用笔如使金刚杵,在不着意处用力。

9、老板心道,从纸质上看来这书还颇有些年头,再翻开来见全书用行草写就,字体劲峭有力,畅达飘洒有如行云流水。

10、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

11、武警部队原政委徐永清上将行草集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

12、许若文的书法,具有令人惊奇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或厚重或优雅,多奇趣散逸,精于行草,兼美诸体。

13、使草书以作楷之笔出之,起讫变化而不失法度;反过来,楷书又以行草之笔出之,自然变得血肉丰满。

14、雍容牡丹、清雅梅花在宣纸上“肆意绽放”,遒劲的行草、古隶力透纸背……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悬挂在展厅中,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

15、尤其行草独辟蹊径,狂放洒脱,寓刚于柔,寓巧于拙,豪迈磅礴。

16、字体偏行草,又蕴含点正楷的味道,勾打的很急,撇拉的很长,点则力透纸背,足可见书写者当属那种性格浮躁骄狂功利心极强的腹黑之徒。

17、作行草,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大抵书法至唐,自欧、虞、薛振起衰陋,故一时词人墨客,落笔便有佳处,况如杜牧等辈耶!

18、他的楷书线条精谨、雅致,笔墨从容而明丽清爽,把人们带入古雅经典之境;他的行草条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蔚然大观;其榜书大字笔力扛鼎,气势宏阔。

19、尤其是几幅手札式和条屏式行草作品,兴至笔随,翰逸神飞,尽得“手挥目送”之意。

20、书法家马文鸾楷书纯熟清秀、如出天然,行草骨肉亭匀、柔劲相宜,被国内书界誉为“南有周昭,北有马文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