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guāng

朱光


拼音zhū guāng
注音ㄓㄨ ㄍㄨㄤ

朱光

词语解释

朱光[ zhū guāng ]

赤光,红色光亮。日光。谓火德。指烛光。

引证解释

朱光[ zhū guāng ]

1.赤光,红色光亮。

例证三国 魏 曹植 《斗鸡诗》:“羣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
宋 · 梅尧臣 《闻学士院试含桃荐寝庙诗拟作》诗:“露颗明朝日,朱光逼赭袍……天子从兹食,羣臣赐亦叨。”

2.日光。

例证《文选 · 张载<七哀诗>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李善 注:“朱光,日也。”
南朝 · 宋 谢庄 《怀园引》:“汉水 初緑柳叶青,朱光蔼蔼云英英。”
唐 · 杜甫 《夏日叹》诗:“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鬱蒸何由开!”清 · 唐孙华 《三月晦日同年狄向涛太史招同诸公集寄园》诗:“渐愁朱光炎,所喜緑阴蒨。”

3.指烛光。

例证南朝 ·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惟人生之在世,恒欢寡而戚饶……迅朱光之映夜,湛白露之凝朝。”
清 · 孙枝蔚 《慰雷伯吁丧幼子》诗:“凝朝湛白露,映夜迅朱光。”

4.谓火德。 汉 · 以火德兴,因亦借称 汉 朝。

例证《文选 · 张衡<南都赋>》:“曜朱光於白水,会九世而飞荣。”
李善 注:“朱光,火德也。”
三国 魏 曹植 《汉二祖优劣论》:“昔 汉 · 之初兴, 高祖 因暴 秦 而起…… 光武 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
《文选 ·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金精乃頽,朱光以渥。”
李善 注:“朱光,谓 汉 也。”

国语辞典

朱光[ zhū guāng ]

1.红色的光。

例证三国魏 · 曹植〈鬭鸡〉诗:“挥羽激清风,博目发朱光。”

2.日光。

例证《文选 · 张载 · 七哀诗二首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

3.夏季。

例证《文选 · 陆机 · 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之一》:“大火贞朱光,积阳熙自南。”

分字解释


※ "朱光"的意思解释、朱光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尽性”。他们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朱光

2、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朱光

3、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朱光

4、此前,中国有王大珩、王淦昌、钱学森、朱光亚、苏步青等30多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5、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朱光

6、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因其广阔的知识背景而显得丰富而复杂。

7、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在美学方面具有显赫的成就。

8、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朱光

9、我见到了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彭桓武等人。

10、朱光潜广泛吸收了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学术资源。

11、随感录主要地是供咀嚼的书。虽是零篇断简,它们是长久涵养的结晶,读者须优游涵泳,有证于经验,有契于心怀,才能吸收它们的好处。它们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是“锲而不舍”的正经功课。朱光

12、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继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朱光

13、朱光潜阐释了“象征”的基本概念,梁宗岱则阐释了象征主义的“整体象征论”,成为新文学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石。

14、在当今以人为本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语境中,朱光潜前期的美育思想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

15、处世本是立身之一端,对人对物是敬。持己则是谦虚;敬是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眷恋。到失去虔诚情感的时候,就不会作向上的企图,使生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了。朱光

16、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17、1994年被增补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席,同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18、前天,南开大学范孙楼内,李肇星与学院的3位教授朱光磊、杨龙、吴志成组成面试委员会,他们准备着选择最得意的“门生”。

19、该院创建于1958年,1990年迁至四川绵阳市,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等两弹元勋都曾担任过该院重要领导职务。

20、至於王静安、章太炎、梁任公、刘师培、鲁迅、闻一多、朱光潜、冯友兰等诸名家之著述亦多有涉猎,兹不具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