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

词语解释
通政司[ tōng zhèng sī ]
⒈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引《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 范大人 家。”
亦省称“通政”。 康有为 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
国语辞典
通政司[ tōng zhèng sī ]
⒈ 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
引《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德语Amt, das die Denkschriften der Provinz dem Staatsrat einreicht (Eig, Pol)
分字解释
※ "通政司"的意思解释、通政司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越级*访中,凡是到都察院、通政司、步军统领衙门告状者被称为京控。
2、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3、直诉制度自周朝便开始存在,直到清朝所谓的“京控”,即“赴都察院、通政司、步军统领衙门呈诉”。
4、其余掌院学士、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鸾仪衙门诸缺额,未暇细数。
5、而弹劾严嵩的正是通政司使兼工部侍郎赵文华,他是严嵩的干儿子,正宗的严党成员。
6、老韩,通政司传来的奏本今后一率从西角门收。
7、曹寅亦是,除了明面上的江宁织造府的正五品官外,还是通政司的主官通政使,正三品。
相关词语
- tōng guò通过
- bā tōng八通
- xiāng tōng相通
- tōng bào通报
- tōng jī通缉
- zhí tōng直通
- biàn tōng辩通
- yī tōng一通
- lián tōng连通
- kǎ tōng卡通
- bó tōng伯通
- tōng chē通车
- hǎi tōng海通
- tōng huà通话
- chàng tōng畅通
- tōng xíng通行
- wén tōng文通
- tōng hóng通红
- tōng shǐ通史
- tōng fēng通风
- chéng zhèng呈政
- chū zhèng初政
- rén zhèng仁政
- mín zhèng民政
- diàn zhèng电政
- zhèng fǔ政府
- wéi zhèng为政
- xíng zhèng行政
- zhèng mò政瘼
- ēn zhèng恩政
- zhí zhèng执政
- cún zhèng存政
- fù zhèng妇政
- àn zhèng闇政
- dǎng zhèng党政
- fán zhèng烦政
- bīng zhèng兵政
- zhèng zhǔ政主
- cái zhèng财政
- bàng zhèng谤政
- liǎng sī两司
- sī shì司市
- pàn sī判司
- sī quē司阙
- sī tiān司天
- gōng sī公司
- luó sī逻司
- dōng sī东司
- dǐng sī鼎司
- nèi sī内司
- liù sī六司
- jiā sī家司
- sī wèi司卫
- pài sī派司
- gǔ sī鼓司
- nán sī南司
- sī mìng司命
- sī sè司啬
- líng sī陵司
- máo sī茅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