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ōng

三公


拼音sān gōng
注音ㄙㄢ ㄍㄨㄥ

三公

词语解释

三公[ sān gōng ]

⒈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星名。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⒉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⒊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⒋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⒌  星名。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
《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国语辞典

三公[ sān gōng ]

⒈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也称为「三司」。

《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
《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⒉  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

《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法语Trois Excellences

分字解释


※ "三公"的意思解释、三公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汉朝三公九卿制,哪一条都没写着能让外国人任命。

2、帝后并尊,自古未见,群臣震惊之余却无人敢有二言,三公之下,望风承旨。

3、吕布因王允位列三公,年高望重,不敢越礼,口中自称小将。

4、政出多门的近义词有各自为政、一国三公、各行其是。

5、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6、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7、比如袁绍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他振臂一呼,马上就拥有了极强的实力。

8、那时,鸱尾的使用除宫殿外,只有“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一般官僚非经特许不得僭用。

9、曹操首起义兵后不久,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三公移书与州郡,关东诸侯响应并推袁绍为盟主。

10、就连武相和三公都被惊动,都下了礼帖要收为弟子。

11、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12、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13、像广州城管这样,一开始笼统性公开“三公”经费的,仍是普遍现象。

14、裴徵在李斯的带领下与丞相,太尉,内史,廷尉等位列三公九卿的几个重臣一起绕过主殿,向掖庭走去。

15、阿照在灵忠第一出口加工区工作,而妻子阿彤则在三公里外的平阳工业区工作。

16、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17、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

18、将形式公开,让公众知晓;让法律公正,保护每个个体;使社会公平,消除任何歧视。“公开、公正、公平”,世界*权日,宣传“三公”,平等社会!

19、释义用法 晋羊祜掘断其父墓后,破坏风水,不使后代出帝王,但仍可出折臂三公,后羊祜果然坠马折臂,位至三公。后用为称人坠马 (多是官吏) 的典故,有时也戏指自己坠马。

20、大公主独具慧眼,识穿了三公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