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

词语解释
朝议[ cháo yì ]
⒈ 谓在朝中议政。
⒉ 指朝廷的评议、决议。
⒊ 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
引证解释
⒈ 谓在朝中议政。
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 时每朝议大事, 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
⒉ 指朝廷的评议、决议。
引晋 潘岳 《关中诗》:“翘翘 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淳祐 辛亥, 郑丞相 清之 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
清 李清 《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 崇禎 为重徵。”
⒊ 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 隋,散官。
引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秦忠献 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傚之,虽貽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
国语辞典
朝议[ cháo yì ]
⒈ 在朝廷商议国政。
引《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⒉ 朝廷的谋议。也作「庙议」。
引《文选·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
⒊ 职官名。唐、宋文官正五品以下曰朝议大夫,明朝为从四品初授的官阶,清朝则属从四品。
分字解释
※ "朝议"的意思解释、朝议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朝议吕留良吕葆中俱戮尸某示,严洪逵沈在宽皆斩决,族人俱诛殛,孙辈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2、袁隗等朝臣正打算今日朝议上对董卓发难,可见了这般架势,心胆俱碎,哪里还敢多言,最后不了了之。
3、袁隗等朝臣正打算今日朝议上对董卓发难,可见了这般架势,心胆俱碎,哪里还敢多言,最后不了了之。
4、唐故朝议郎试大理评事牛府君墓志并序。
5、唐庶人朱聿键未得诏旨私自领兵进京,这是司礼监三法司堪实,内臣以及宗人府朝议,具实定罚的。
6、武氏漠然看着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这帮新贵,脸上不喜不怒,看不出胸中丘壑高低,“皇上龙体欠安,今日朝议就此免了吧。
7、经朝议恩准,并下旨特选址在万世德的家乡偏关举办“敕旨钦命龙华盛会”,也就是后人俗称的“万人会”。
8、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议多异同,故持疑不决。
9、崇祯一直想着攘外必先安内,因此不惜暗中向清军行款(也就是议和),近日,行款之事,大臣已经略有所知,因此朝议沸腾,给他的压力也不小。
10、崇祯一直想着攘外必先安内,因此不惜暗中向清军行款(也就是议和),近日,行款之事,大臣已经略有所知,因此朝议沸腾,给他的压力也不小(造句 网)。
11、在中世纪,君主命令至高无上。如需进言或支持,他会宣召臣下巨富或显要朝议。
12、是以内假帝旨,外托朝议,谀辞诡貌,万类千端,升进奸回,屠斥贤哲,外矫天则,内诬人鬼。
13、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14、历知真州、池州、尚书佐郎、大理卿、右文殿修撰、朝议大夫等。
15、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
16、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 便宜从事 。
17、这种朝议的形成和发展,与北魏早期的历史变迁和孝文君臣的主观努力都有关系。
18、朝议了几次之后,圣人仍旧有些拿不定主意,诸多文武也是各持己见,整日争论不休,大有逼迫圣人先立储之势,徐真心里越发担忧。
19、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
20、朝议结束,朱常洛换上了青衮龙袍,外披孝服,对着万历皇帝灵柩三跪九叩。
相关词语
- cháo dá朝达
- cháo ǎi朝霭
- cháo chǔ朝处
- cí cháo辞朝
- qián cháo前朝
- chū cháo出朝
- bà cháo罢朝
- cháo zhèng朝政
- bà cháo霸朝
- èr cháo二朝
- zhāo yáng朝阳
- cháo chéng朝酲
- cháo jī朝
- cháo dòu朝斗
- wài cháo外朝
- cháo yá朝衙
- cháo cháng朝长
- zhāo cān朝参
- běn cháo本朝
- cháo cháng朝常
- dòng yì动议
- jué yì决议
- hóng yì宏议
- gǎi yì改议
- biǎn yì贬议
- fù yì附议
- jiàn yì建议
- bó yì博议
- gāo yì高议
- fù yì复议
- biān yì边议
- gōng yì公议
- bù yì部议
- fēi yì非议
- huì yì会议
- dà yì大议
- chuàng yì创议
- cī yì疵议
- dān yì单议
- yì àn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