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zhuó

清浊


拼音qīng zhuó
注音ㄑ一ㄥ ㄓㄨㄛˊ

繁体清濁

清浊

词语解释

清浊[ qīng zhuó ]

⒈  清水与浊水。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音乐的清音与浊音。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引证解释

⒈  清水与浊水。

《诗·邶风·谷风》“涇 以 渭 浊” 毛 传:“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⒉  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

《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⒊  音乐的清音与浊音。

《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
《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⒋  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⒌  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

《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国语辞典

清浊[ qīng zhuó ]

⒈  水的清洁与浑浊。

唐·高适〈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⒉  引申指事物的高下、优劣、善恶等分别。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且不顺大汉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浊乎?」

⒊  清气与浊气。

《乐府诗集·卷十五·燕射歌辞三·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五首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西游记·第一回》:「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⒋  音乐上指清亮或重浊的声音。

《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闲;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
《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⒌  声韵学上指声带不颤动的清音,和声带颤动的浊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分字解释


※ "清浊"的意思解释、清浊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本研究旨在探讨感知训练对中国人感知法语清浊塞音的作用。

2、在多数语言里,清浊对立主要出现在塞音、塞擦音、擦音上,塞音、塞擦音的清浊对立大多出现在不送气音上。

3、护士是一座小桥,清浊两边,渡人走出无边的病噩。

4、到最后,握不住,手中坠落的银钩,这悲怆的,或温情的,又有多少能挽留?你把清浊冷暖都看透,岁月已是凝固了很久,守着君子如玉的等候。HITA

5、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6、天地开辟初始,道祖和魔祖就已经存在了,各自得清浊二气建立了天道和地道。

7、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患者血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含量变化及中药自拟方清浊安中汤对其的影响。

8、一滴水虽小,清浊、冷暖,却能自知,只要常保一片清澈的心,相信总有一天定能流回清净的大海洋。林清玄

9、训练后,受试在清浊塞音上的错误多少不再明显,辨认清塞音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浊塞音方面提高不大。

10、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

11、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12、对英语擦音和赛擦音的研究表明它们的浊音音质其实深受其后辅音清浊的影响。

13、知取舍,求同存异方能东进西出;辨清浊,拒腐守德才可南来北往。

14、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高门里端坐,不辨清浊,但将明月痛饮,相忘诸般因果,莲花台上,宝相佛陀,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世间应少有,闲暇如我,觅得川流万籁,如共知交蹉跎,抱琴就坐,拨弦酬酢。乘物游心

15、万物道始,清浊有别,取清褪浊,吐故纳新……

16、而其贤愚邪正,好丑脩短,清浊贞淫,缓急迟速,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

17、后,光明大神以自己为引,劈开混沌,使得清浊二气分开为天地两极,再用余下法力结浊气为土生出万物,造日月星辰,将普照之光永远留在世间,让暗黑一方永无出头之日。

18、想来天地间浩气长存,万物清浊自辨。

19、知取舍,求同存异方能东进西出;辨清浊,拒腐守德才可南来北往。

20、权似一条河,清浊看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