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ǎi zhàng
注音ㄎㄞˇ ㄓㄤˋ
繁体鎧仗
⒈ 甲胄和作战兵器。
英armor and weapons;
⒈ 铠甲和兵器。
引《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时方给与 姜维 鎧仗,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
《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鎧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鎧仗精巧,以至封贮亦有法度。”
⒈ 铠甲和兵器。
引《三国志·卷三〇·魏书·东夷传》:「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1、邵陵王纶大修铠仗,将讨景,湘东王绎恶之,遣王僧辨袭之。
2、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余间。
3、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4、思绾求其牙兵及铠仗,从义亦给之。
5、丙戌,景陈所获纶军首虏铠仗及大春等于城下,使言曰:邵陵王已为乱兵所杀。
6、初,杜重威既以晋军降契丹,契丹主悉收其铠仗数百万贮恒州,驱马数万归其国,遣重威将其众从己而南。
7、自古军中验功,皆凭俘馘、旗帜、铠仗,有则行赏,故人皆用命,非如狱吏以摘奸发伏为能。
8、于是斩千余级,获马数百匹,大收铠仗,遂围城。
9、冬,十月,壬戌,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