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

词语解释
枢密使[ shū mì shǐ ]
⒈ 官名。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唐代宗 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 昭宗 时始改任士人。 五代、后梁 改名崇政使, 后唐 复称枢密使。 宋 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 明 以后多用为掌管军事的大臣的代称。
引《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
《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那时 元顺帝 失政,红巾‘贼’起,大肆劫掠,朝廷命枢密使 咬咬 征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唐 枢密使亦宦官也。 五代 郭崇韜、安重诲 领之,遂改为宰相之要任。”
国语辞典
枢密使[ shū mì shǐ ]
⒈ 职官名。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时始置,由宦官担任,后世权任渐重;五代改用士人,权与宰相齐等。宋增置副使,元改称知院,明初废置。
分字解释
※ "枢密使"的意思解释、枢密使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2、五代宰相的权力遭到枢密使、翰林学士和端明学士的侵夺和分割,受到极大限度的削弱。
3、就说南宋那位左丞相兼枢密使吴潜吧,他为官40余年,敢于直言,对朝中大大小小的奸佞人物总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打击,即使对皇上的过失,也敢正言直谏。
4、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5、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
6、因此与南院枢密使楚王耶律兴,北枢密院使齐王耶律高密议,准备在秋高马肥之际,以铁骑三十万攻略宋国北部。
7、臣无能,请陛下降罪,臣愿辞去枢密使一职,望陛下任选才能,平叛德州,臣恳请准臣致仕,终养天年。
8、在欧阳修的热情荐引下,苏轼先后拜见了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还与同年曾巩、晁端彦等相识,结为终生好友。
9、靠着一举收回幽云十六的功劳,狄青晋韩国公,叶念思更是直接晋燕王,领枢密使,大权独揽。
10、王绘春饰演的枢密使赵普作为赵匡胤的得力谋士,多次献策提醒,更在皇帝决定重文抑武以治国之时,献计收回武将兵权。
11、高山高老爷子是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官至相当于枢密使的高位,且进入过核心阶层,退居二线后也是中顾委委员成员之一。
12、蜀主欲以普丰库使高延昭、茶酒库使王昭远为枢密使,以其名位素轻,乃授通奏使,知枢密院事。
相关词语
- shū jīng枢精
- wàn shū万枢
- shū hù枢户
- nèi shū内枢
- shū fǔ枢府
- chén shū宸枢
- shū kuí枢揆
- jī shū机枢
- mì shū秘枢
- yán shū言枢
- shū jí枢极
- dòu shū斗枢
- shū bǐng枢柄
- shū xiá枢辖
- gān shū干枢
- huáng shū皇枢
- shū jī枢机
- yáo shū瑶枢
- jūn shū钧枢
- róng shū戎枢
- mì shì密室
- céng mì层密
- gāi mì该密
- guò mì过密
- cù mì促密
- mì mǎ密码
- mì mì密密
- xiè mì泄密
- hā mì哈密
- chóu mì稠密
- mì mì cuō cuō密密搓搓
- bīn mì濒密
- sī mì私密
- yǎo mì窅密
- mì mì shí shí密密实实
- jùn mì峻密
- mì tàn密探
- bá mì拔密
- cóng mì丛密
- mào mì茂密
- dì shǐ第使
- bā shǐ八使
- fú shǐ符使
- chí shǐ驰使
- èr shǐ贰使
- shǐ bì shǐ zhǐ使臂使指
- pò shǐ迫使
- shǐ唔使
- lǔ shǐ虏使
- shǐ guǎn使馆
- bī shǐ逼使
- jī shǐ激使
- chēng shǐ称使
- huá shǐ华使
- fèng shǐ奉使
- bù shǐ部使
- guó shǐ国使
- zòng shǐ纵使
- gōng shǐ宫使
- cháo shǐ朝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