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iǎo zàng
注音ㄋ一ㄠˇ ㄗㄤˋ
繁体鳥葬
⒈ 置尸于野,任鸟啄食的一种葬礼。
⒈ 置尸于野,任鸟啄食的一种葬礼。
引《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瘞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太平广记》卷四八二引《穷神秘苑·顿逊》:“﹝ 顿逊国 ﹞其俗,人死后鸟葬。将死,亲宾歌舞送于郭外。有鸟如鹅而色红,飞来万万,家人避之。鸟啄肉尽,乃去,即烧骨而沉海中也。”
明 马欢 《瀛涯胜览·暹罗》:“閒下人死,抬尸於郊外海边,放沙际,随有金色之鸟大如鹅者三五十数,飞集空中,下,将尸肉尽食飞去,餘骨家人号泣就弃海中而归,谓之鸟葬。”
⒈ 人死后将其尸体挂于树上或弃于荒野,以供鸟啄食的葬法。
引《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海南诸国传》:「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1、后来由于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鸟葬失去了其存在的文化根基,遂逐渐消亡。
2、在山下一块水泥平地上,执法人员发现,这里显然成了一个“鸟葬潮:地面上各种鸟类的干尸铺了厚厚一层。
3、藏族是不流行土葬的,他们认为土地会把人的灵魂被吸收,不得升天而无法投胎转世界,是一种对死者的惩罚,一般用**,这种葬法也叫鸟葬。
4、不过从古到今争论最大的还不是鸟葬和土葬,而是土葬和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