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赍志


拼音jī zhì
注音ㄐ一 ㄓˋ

繁体齎志

赍志

词语解释

赍志[ jī zhì ]

⒈  怀抱着志愿:赍志以殁。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賷志”。怀抱着志愿。

唐 黄滔 《祭崔补阙文》:“賫志殁地,其痛何如?”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还有一等兔死狗烹,衔寃賷志,如 汉 代 韩 彭。”
林基路 《囚徒歌》:“但见忧国伤时之士,赍志含愤赴刑场。”

⒉  齎志:谓怀抱着志愿。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齎志没地,长怀无已。”
宋 晁补之 《蔡州叔父金部挽辞》之一:“清世急贤千载事,白头齎志一州麾。”
清 万邦荣 《偶感》诗:“卧龙 思復 汉,齎志何曾申。”

分字解释


※ "赍志"的意思解释、赍志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空有满腔抱负而无法施展,终于赍志以殁。

2、大仇未报,却赍志而没,让洪夜很不甘心,不管是华熔还是穆清琅。

3、,为此“欲别建家塾一区,俾子弟肄业其中”,但终“以年高不及为,赍志以殁。

4、族人衍庆堂五亭公考虑到“吾乡虽有义仓,而实业无多,恐形支绌,且有养无教,尚留遗憾”,遂慨然表示“以兴养立教为己任”,未及实施便赍志以殁。

5、,他笔下的主人公大都充满高尚的理想和服务社会的愿望,但却要么因为性格的软弱,要么因为疾病的折磨,要么因为环境的阻遏,最终壮志未酬,甚至赍志而殁。

6、得不了奖,赍志以殁的,也不甘心与草木同朽。

7、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

8、,空有满腔抱负而无法施展,终于赍志以殁。

9、前往滦南县马城镇初级中学的路途中,卓辰大哥哥给晨薇和胡琪讲了“赍志而殁”的典故。

10、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终因独子孔鲤去世而赍志而殁。

11、而彼贼徒为一人之富贵利禄起见,遂不惜厚诬君父,以致德宗皇帝郁郁引歉,赍志以殁。

12、赍志而没,从此之后荀彧如心灰意冷,行尸走肉,至此郁郁而终,这就是荀彧的结局。

13、他用尽精力著述文字学——《小学识字教本》,写到“抛”字,便一病不起,赍志以殁。

14、“赍志育贤良,含辛茹苦,伟绩丰功垂青史;丹心昭日月,鞠躬尽瘁,高风亮节励后人”,华师附中全体师生为他们尊敬的老校长呈上挽联。

15、不像一些赍志而没的人,从来向世人宣扬。

16、1916年11月8日凌晨,戎马倥偬、尽瘁国事的蔡锷将军在日本福冈赍志而殁,年仅三十七岁。

17、只可惜他生不逢辰,赍志以终。

18、去象州县初级中学的巴士上,家倪大哥哥给艺湘和傅纤讲述了“赍志没地”的历史典故

19、不过,春秋战国究竟是动荡和分裂的年代,那时,许许多多优秀人才出现了,但他们不得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奋斗挣扎,叹息道之不行,终于赍志以没。

20、他的儿子黄百家继承了父亲抢救汉文化的未竟之业,帮助和续修《宋元学案》,但未完成,赍志以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