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


拼音lǐ yì
注音ㄌ一ˇ 一ˋ

繁体禮義

礼义

词语解释

礼义[ lǐ yì ]

⒈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引证解释

⒈  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

《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汉书·礼乐志》:“至 文帝 时, 贾谊 以为 汉 承 秦 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

⒉  同“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
卢文弨 校注:“义,读为仪。”
《汉书·陆贾传》:“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谢 贾 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国语辞典

礼义[ lǐ yì ]

⒈  礼法道义。

《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管子·版法》:「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

⒉  礼仪,礼节仪式。

《诗经·周南·关雎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西游记·第三〇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礼义。」

分字解释


※ "礼义"的意思解释、礼义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2、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礼义之邦的美称,在现代社会中礼尚往来也是社会交际的常识。

3、端正品,秉正徳,承正气,当讲仁礼义智信,弘扬民族浩然气。举大旗,擂大鼓,颂大风,无论东西南北中,唱响华夏文明风。

4、文明之本,忠孝礼义;文明之首,爱家爱国;文明之实,甘于奉献;文明之真,仁爱友善;文明之心,学而不倦;文明之德,律己宽人!

5、自古做人有忠孝节悌礼义廉耻八节之说,做人而不懂羞耻,从来为人所不齿,被呼之为“忘八”。

6、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7、什么?做人要讲究礼义廉耻,还要忠孝两全?要有诚信有道义,还要善于奉献于众人,护卫国家,忠诚于家庭?做人也未免忒麻烦了!

8、而对于地方治理,则竭忠尽智,立足于“以礼义化民”。

9、盛世开新景,文明吹神州。人人勤律己,品自德中求。身修通礼义,善怀天道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她这种人连礼义廉耻都不顾,还要脸面干什么?

11、’‘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12、中国儒家推崇忠孝安邦,礼义治国,注重现实生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文化是理性的求知文化,强调以法治国、法律主治。

13、旧社会有些提倡礼义廉耻的人,自己的所做所为,往往与礼义廉耻毫不相容。

14、还有,礼义要求过高,把人人看作圣贤。结果做不到只能作伪。

15、旧社会有些提倡礼义廉耻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与礼义廉耻毫不相容。

16、自兹密迩京邑,时纵寇掠,虽每遣行人,来修旧好,玉帛才至于上国,烽燧已及于近郊,背惠食言,不顾礼义,即可知也。

17、有些人提倡礼义廉耻,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往往与礼义廉耻毫不相容。

18、我们国家一向坚持原则,讲求信用,平等待人,历来被誉为礼义之邦。

19、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做人要以礼义交际,以廉耻律己!

20、中国从来以礼义之邦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