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piǎo

饿殍


拼音è piǎo
注音ㄜˋ ㄆ一ㄠˇ

繁体餓殍

饿殍

词语解释

饿殍[ è piǎo ]

⒈  饿死的人。亦作“饿莩”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corpse of the starved;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饿莩”。

⒉  饿死的人。

《后汉书·仲长统传》:“及至一方有警,一面被灾,未逮三年,校计騫短,坐视战士之蔬食,立望饿殍之满道。”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又兼民穷财尽,饿殍盈途,盗贼充斥,募化无路。”
李大钊 《大哀篇》:“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
茅盾 《脱险杂记》三:“我们看见大街上垃圾堆积如山,短短一段路程就接连出现了三四具饿莩。”

⒊  饿得快死的人。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凶歉之年,则贱糶以活饿殍。”
明 王錂 《寻亲记·就教》:“[小生]休道朱门生饿殍,[合]也曾白屋出朝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⒋  饿死。

宋 王安石 《辞免平章事监修国史表》二:“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今见如此用度,恐子孙有饿莩者矣。”

⒌  使之饿死。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若谓古事皆实,则《西厢》、《琵琶》推为曲中之祖, 鶯鶯 果嫁 君瑞 乎? 蔡邕 之饿莩其亲, 五娘 之干蛊其夫,见於何书?果有实据乎?”

分字解释


※ "饿殍"的意思解释、饿殍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觐朝未得天下之时,天降饥年饿殍遍野,旱涝不断祸乱丛生,冕帝一年夺得天下,此后年年风调雨顺,终于海晏河清,此乃天时。

3、在旧中国,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百姓往往是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在新中国,人民却仍能安家立业、民康物阜。

4、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腐败,沧海横流,加上饥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5、怎么办?现在军阀、官僚横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到处找不着生路,真是民不聊生啊!

6、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在沟壑边吟哦;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的叫喊,决不会用一篇妃红俪白的骈体文来诉痛苦的。

7、复昱一路变服诡行、颠沛流离,所遇所见皆是难民饿殍或者布衣芒屏,复昱对他们虽然怜悯哀痛,但却总觉所处所见非己同类。

8、又兼民穷财尽,饿殍盈途,盗贼充斥,募化无路。

9、李世民沿途所见,残垣断壁,饿殍载道,真叫人触目惊心。

10、如今那里士民安康,五谷丰登,盛世初现,再也不会出现昔日饿殍遍野的惨景。

11、明末风云变幻,内有饿殍遍野,流民暴动,外有鞑子虎视眈眈,当此家国沦丧之际,吾辈应热血奋起,重塑我大汉民族之威。

12、明末清初年间,烽火连天,战乱四起,饿殍遍野,民不聊生,郭天和李无锋两兄弟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带领众人谱写了一曲轰轰烈烈的太平英雄传奇.

13、那里饿殍遍野,灵魂早被遗忘。

14、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

15、已经半年不见雨水的黄土地上,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成千上万的雁门百姓横七竖八地躺在大街上,嗷嗷待哺。

16、马路两旁的防空壕、骑楼底的防空壁,到处停放饿殍,随地垃圾,臭气熏天。

17、1942年8月,深陷重围,饿殍遍野的列宁格勒勉强抵抗住了纳粹入侵力量。

18、一个瘦骨伶仃的女童,被养父几乎溺死在水盆中,然后被遗弃倒毙在饿殍遍野的沙漠里,胡狼、秃鹫甚至饥民围困住她,把她当做食物来争抢。

19、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

20、(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