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ú wěi
注音ㄈㄨˊ ㄨㄟˇ
繁体浮偽
⒈ 虚伪。
⒈ 虚伪。
引《后汉书·郎顗传》:“当其迁者,竞相荐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姦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
唐玄宗 《<孝经>序》:“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宋 司马光 《论举选状》:“如此,则求贤之路广,请託之源絶,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
章炳麟 《别录》:“其持书求荐,援引当道,浮伪諛佞,则胥徒所无也。”
1、因缘请托,各立州郡,离大合小,公私烦费,丁口减于畴日,守令倍于昔时,且要荒向化,旧多浮伪,百室之邑,遽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循名督实,事归焉有。
2、时选人王翰颇攻篇什,而迹浮伪,乃窃定海内文士百有余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