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伪

词语解释
诈伪[ zhà wěi ]
⒈ 弄虚作假,伪装假冒。
⒉ 巧诈虚伪。
引证解释
⒈ 弄虚作假,伪装假冒。
引《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
《旧唐书·戴胄传》:“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
⒉ 巧诈虚伪。
引《淮南子·本经训》:“机械诈伪,莫藏於心。”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君等闻 曹操 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 苏秦、张仪 乎?”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技(二)》:“严嵩 偏和 岳飞 词,有如是诈伪;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
国语辞典
诈伪[ zhà wèi ]
⒈ 欺诈虚伪。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众人有平日恨他的,把他姓名及平日所为奸盗诈伪事,是长是短,一一告诉出来。」
反笃实
分字解释
※ "诈伪"的意思解释、诈伪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的诈伪终于图穷匕见,大家不禁因此不寒而栗。
2、诚心修身,笃守信义,不容卑鄙诈伪。
3、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
4、舅犯说,“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您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诈之”。
5、咎犯说,打仗的事,诈伪是没关系的,请君用诈。
6、18章“智慧出,有大伪”,本意是“智慧出现,才有所谓诈伪”,这位副教授解释为“知识太突出,大家都虚伪”。
7、中国人患有六种精神痼疾:诈伪无耻,缩肉畏死,贪叨图利,偷惰废学,浮华相竞,猜疑相贼。章太炎
8、若是,则恐佞幸小人竞生诈伪,渎乱人伦,止付孝善。
9、《唐律疏义》明确规定“证不言情及译人诈伪致罪出入者,证人减二等,译人与同罪”,即任何人都有如实提供证据或翻译的义务,否则不别亲疏处以刑罚。
10、但是,决不能把“经济人”假说泛化到全部经济领域特别是政治、社会甚至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这样必然带来“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奸恶诈伪,上下相蒙”。
11、且说平帝年十三矣,颇有知识,见莽所为诈伪,惨毒日甚,党羽遍朝野,虽居帝位,举目无亲,如坐樊笼,常是忧形于色。
12、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中,有鹤立鸡群之感。
13、迁延至今,乃以立宪改官,诈伪无信;借债收路,重陷吾民。
14、另订十二律,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5、你们这些人听了曹操虚发诈伪之词,就畏惧请降,还敢笑苏秦、张仪吗?
16、他的诈伪终于图穷匕见,大家不禁因此不寒而慄。
17、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18、名誉成绩,不会因为苟简诈伪而立,而是需要脚踏实地长期积累而成。
19、夫人而至于无实,至于诈伪,至于骨肉寡恩,尚得以为善乎?即如风流、糟腐、好酒、贪色未可以为不善也,似也。
20、乃诏责郡县,坊郭三年,乡村五年,农隙集众,稽其物产,考其贫富,察其诈伪,为之升降;若故为高下者,以违制论。
相关词语
- dǎ zhà打诈
- zhà dài诈绐
- zhà dào诈道
- zhà zhù诈注
- zhà qiǎo诈巧
- zhà piàn诈骗
- zhà duān诈端
- biàn zhà辩诈
- zhà lè诈勒
- zhà fǎn诈反
- guǐ zhà诡诈
- zhà bìng诈病
- qiāo zhà敲诈
- jū zhà狙诈
- quán zhà权诈
- zhà chén诈臣
- zhà kuáng诈狂
- jiàn zhà僭诈
- yín zhà淫诈
- jiāo zhà浇诈
- zuò wěi作伪
- wěi lì伪戾
- wěi jūn伪军
- tè wěi慝伪
- nán wěi南伪
- é wěi讹伪
- jiǎo wěi矫伪
- shì wěi饰伪
- kōng wěi空伪
- jiāo wěi浇伪
- zhēn wěi真伪
- wěi huò伪惑
- guǐ wěi诡伪
- yín wěi淫伪
- huá wěi猾伪
- kǔ wěi苦伪
- wěi shū伪书
- xiōng wěi凶伪
- wěi yì伪易
- yāo wěi妖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