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ǎo

扶老


拼音fú lǎo
注音ㄈㄨˊ ㄌㄠˇ

扶老

词语解释

扶老[ fú lǎo ]

⒈  搀扶老人。

扶老携幼。

⒉  拐杖的别名。

策扶老以流憩。

引证解释

⒈  谓手杖可供老人凭借扶持。后因用以为手杖的别名。

《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周官·罗氏》:‘献鳩养老。’ 汉 无罗氏,故作鳩杖以扶老。”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憇,时矫首而遐观。”
宋 黄彻 《郊行》诗:“江干食息呼扶老,木末攀缘讶宛童。”
金 宇文虚中 《和高子文秋兴》:“散步双扶老,栖身一养和。”

⒉  一些可供做手杖的树、藤、竹的名称。

《诗·大雅·皇矣》“其檉其椐” 三国 吴 陆玑 疏:“椐,樻。节中肿,似扶老,今灵寿是也。”
阮元 校勘记:“扶老,木名,可以为杖。”
《山海经·中山经》“﹝ 龟山 ﹞多扶竹” 晋 郭璞 注:“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后汉书·周磐传》“磐 同郡 蔡顺,字 君仲,亦以至孝称” 李贤 注引 晋 周斐 《汝南先贤传》:“蔡顺 事母至孝。井桔橰朽,在母生年上,而 顺 忧,不敢理之。俄而有扶老藤生,绕之,遂坚固焉。”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汉成帝 顾成庙 有三玉鼎,二真金罏,槐树悉为扶老拘拦,画飞云龙角於其上也。”

⒊  秃鹙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扶老,秃秋也。状如鹤而大,大者头高八尺,善与人鬭,好啖蛇。”
一说为刻有秃鹙头形的拐杖。 宋 无名氏 《采兰杂志》:“山中老人以秃鶖头形刻杖上,谓之扶老,以此鸟能辟蛇也。 《古今注》以秃鶖为扶老,甚谬。”

⒋  搀扶老人。参见“扶老携幼”。

国语辞典

扶老[ fú lǎo ]

⒈  扶,扶竹,一种竹子。因扶竹适做拐杖,故称杖为「扶老」。

《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⒉  扶持年老的人。

《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扶老携幼,街号巷哭,呜呼哀哉。」

分字解释


※ "扶老"的意思解释、扶老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只见西夏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

2、他们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在深夜越过一道道河流,在横渡北大西洋时历尽艰险,有时需要辗转数月。

3、适逢周末,同修踊跃叁与,有的甚至扶老携幼前来捡拾垃圾。

4、门主神通盖世,又有两位如花娇妻,想来也更先有喜讯才是!到时还望门主昭告天门,属下等一定扶老携幼,前往锦城叨扰!

5、由于队伍庞大,大车小车拥塞了官道,民众扶老携幼,因此行进速度非常缓慢,一天也行进不了几十里。

6、如此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使君之盛德,必扶老携弱而至。

7、这日施公上了驿路,但见男男女女,扶老携幼,四路奔走,如蜂似蚁。

8、而"扶老携幼"要建立的养老院在经济上则是由这些老人的退休金支撑,而退休金国家是有保障的。

9、朝南的依然是扶老携幼的难民,朝北的却是穿着各色服装的军人。

10、水米未进、极度惊吓的人群,扶老携幼,在一片低低哭泣声里,在沉沉暮色之中,缓缓向各自的家走去。

11、贫民扶老携幼挣扎前行,不时有人滑倒,行李物品洒落一地,被后面的赶路者麻木践踏,哭上喊声响成一片。

12、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13、哪怕这个热闹充满了危险和杀机,只要足够吸引人,也会舍死忘生,乃至扶老携幼的前往观瞧(造 句网)。

14、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15、人们并不知道浓重的战云正在向他们压来,值此元宵佳节,照样扶老携幼,在踏雪,在观灯。

16、山内各村疃小民又皆极贫之户,财力匮乏,不足自卫,以至扶老携幼,露宿涧壑,儿啼女呼,残酷不堪言状。

17、随后50年间,山东等地的移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拥蚁聚”,关东大地上人口迅速增至1800万。

18、开口说你好,做个“礼貌哥”,见面微微笑,做个“亲善姐”,弯腰拣垃圾,做个“环卫弟”,伸手扶老弱,做个“爱心妹”。兄弟姐妹齐努力,做个文明人。

19、我平时做的梦都不变态,梦里都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救死扶伤、扶老携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0、武汉市民以极大的热情庆祝这座期待了几十年的大桥的落成,“许多人天不亮就起来做饭,全家扶老携弱前往参加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