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à cháng
注音ㄒ一ㄚˋ ㄔㄤˊ
⒈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⒈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引《方言》第四“绕袊谓之帬” 晋 郭璞 注:“俗人呼接下, 江 东通言下裳。”
唐 韩偓 《昼寝》诗:“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
宋 孔平仲 《君住》诗:“哀哉中截锦绣段,上襦下裳各一半。”
明 张宁 《方洲杂言》:“景泰 中,一日晨出暮归,抵家天色尽暝。入室更衣,遂解下裳。”
1、答裙屐少年,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贵族子弟的衣着。形容只知道讲究穿戴的年轻人。
2、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3、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又称十二章服。
4、从明世宗与张璁等君臣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嘉靖八年以前,皇帝上衣下裳之制的衮服仍在服用,且嘉靖初年的衮服仍在沿用着永乐三年所定的“玄衣八章”。
5、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6、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7、按前述可见资料,皇帝在服用袍式衮服时,并无佩、绶、蔽膝等装饰,据此则嘉靖初年那次大朝会,世宗皇帝所服衮服当属上衣下裳式的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