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地


拼音pū dì
注音ㄆㄨ ㄉ一ˋ

繁体撲地
词性拟声词

扑地

词语解释

扑地[ pū dì ]

⒈  脸朝下倒在地上。

fall on the ground with face toward down;

引证解释

⒈  掷地。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谓见图构,无何起至溷自杀” 裴松之 注引《英雄记》:“绍 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鬭死,而入墙閒,岂可得活乎?’”

⒉  指跌倒于地方。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君瑞,君瑞,墙东里一跳,在墙西里扑地。”

⒊  遍地。

《文选·鲍照<芜城赋>》:“廛閈扑地,歌吹沸天。”
李善 注引《方言》:“扑,尽也。”
唐 韩愈 《游城南·风折花枝》诗:“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
《随园诗话》卷五引 杨次也 《西湖竹枝词》:“乍晴时节好天光,紈綺风来扑地香。”

⒋  象声词。

《水浒传》第一回:“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
《水浒传》第六回:“史进 喝道:‘那里去!’赶上,望后心一朴刀,扑地一声响,道人倒在一边。”

国语辞典

扑地[ pū de ]

⒈  状声词。形容撞击的声音。也作「扑的」。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走进房去,扑地把灯吹熄,先自睡了。」

⒉  突然。参见「扑的」条。也作「铺的」、「扑的」。

《水浒传·第一回》:「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

扑地[ pū dì ]

⒈  满地都是。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⒉  倒在地上。

《三国演义·第七回》:「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分字解释


※ "扑地"的意思解释、扑地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老翁双手握一短斧,柄不及尺,斧嘴四寸余,奋臂屹立,举斧过头,斧刃朝上;虎扑至,下蹲,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扑地不起,血自腹出。

2、桌四足,桌四足不齐,忐忑左右,鼎见而笑之曰:“以我阔颈丰腰之躯,尚三足足矣,且不论崎岖,立地即稳。君足所撑持仅一板耳。拟可深思!”,桌自惭形秽,锯减一足,扑地不起。黄永玉

3、这雷横己是衔愤在心,又见母亲吃打,一时怒从心发,扯起枷来,望著白秀英脑盖上,只一枷梢,打个正著,劈开了脑盖,扑地倒了。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5、秦淮河水静淌,夹岸闾阎扑地,舞榭歌台,桃红柳绿,笑声欢举,人潮行动如流。

6、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及勾、剪、扫、绞等腿法。

7、秦迪此刻方寸已乱,闻言一想,也是道理,扑地拜倒,含悲说道:“小弟举目无亲,凡事只有仰仗总镖头了,日后粉身碎骨,必报大恩。

8、刀,冯当即扑地不省人事,母亲亦倒地,手伸向儿子,哀恸不已。

9、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农桑遍野,丝绸锦缎之美。

10、那纸符甫一离手,便扑地一声燃了起来,化作一簇极大的火焰迎上那两团血雾,有如滚汤泼雪,只片刻功夫便将那两团诡异的血雾消融得干干净净。

11、片刻之后,旌旗扑地,流血千里,晋兵全军覆没。

1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对“洪都故郡”百姓生活的生动描述。

1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14、桌四足,桌四足不齐,忐忑左右,鼎见而笑之曰:“以我阔颈丰腰之躯,尚三足足矣,且不论崎岖,立地即稳。君足所撑持仅一板耳。拟可深思!”,桌自惭形秽,锯减一足,扑地不起。

15、听着寨中传出的悠扬鼓乐之声,忽然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句子“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用在这里,也再贴切不过了。

16、“钟鼎楼”取自唐朝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