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恤


拼音bù xù
注音ㄅㄨˋ ㄒㄨˋ

不恤

词语解释

不恤[ bù xù ]

⒈  〈

古〉
不顾了。
不恤人言。

not worry;

引证解释

⒈  见“不恤”。亦作“不卹”。不忧悯;不顾惜。

《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
孔颖达 疏:“我君 夏桀 不忧念我等众人。”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 秦 攻 魏,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三学之横》:“虽一时权相如 史嵩之、丁大全 不卹行之,亦未如之何也。”
瞿秋白 《猪八戒》:“下棋人常有的事;下得最好,也不恤随手乱却,检入子盒,从新再下。”

国语辞典

不恤[ bù xù ]

⒈  不顾念、不体恤。

《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文选·刘琨·劝进表》:「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以废而不恤哉!」

英语not to worry, not to show concern

分字解释


※ "不恤"的意思解释、不恤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们追求生命的自由,向世界推行自己的理念殒身不恤

2、官民因循守旧,习于苟且时日很长,士大夫多不恤国事,赞同俗流陋见取媚于众。

3、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殒身不恤的精神令人敬佩,激人奋进。

4、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

5、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以;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

6、惟愿诸同志以党*国危亡在即,各自反省,相见以诚,勿使外间以为中山党徒只顾内争,不恤国难。

7、话说卫惠公之子懿公,自周惠王九年嗣立,在位九年,般乐怠傲,不恤国政。

8、我本该学点科学,但除了其中涉及到的数学部分,我什么也不恤

9、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10、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11、这种犯法违条之案,既然不恤人言,那姓文的尚何足取,可惜有负了愚妹的一片初心。

12、但他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殒身不恤

13、军士们完成这项任务是抱着殒身不恤的态度的

14、当时,金兵南侵,生灵涂炭,南宋政府又不恤民情,诛求无厌,人民走投无路,纷纷举行起义。

15、边破边立,先易后难,双轨推进,此消彼长,不恤人言,但求可行。

16、背宗周而不恤兮,苟偷乐而惰怠。

17、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18、双十协定,举国欢腾,不料社鼠,来戢凶顽,迫害杂牌,不恤民命,一箭双雕,煮豆燃箕。

19、每当在民族受外族侵犯,官兵闻风而逃时,侠客们挥动长剑,与入侵者浴血战斗,或捐躯忘亲战死沙场,或为护忠良以及忠良之后而殒身不恤,为国为民,乃侠之大者。

20、其间不能无贫富贵贱,居富贵者,安可视宗族如路人,见贫贱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于吾固有亲疏,于吾祖宗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