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清议


拼音qīng yì
注音ㄑ一ㄥ 一ˋ

繁体清議

清议

词语解释

清议[ qīng yì ]

⒈  公正的议论。

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

just comment;

引证解释

⒈  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

《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羲 《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
《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復清议。”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东汉 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国语辞典

清议[ qīng yì ]

⒈  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

分字解释


※ "清议"的意思解释、清议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置州都者,本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也。

2、文章说,老实说,如果还知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李远哲应为认人不明,向社会大众道歉,从此对政治噤声。

3、天津教案后,曾国藩曾感叹自己“内疚神明,外惭清议”。

4、这既是中国走上强盛的必经之路,同时,他也要以自己的实在有效的行动,在国人面前证明他不是卖国者,而是目光远大、脚踏实地为国为民的实干家,使那些自诩爱国,其实不负责任,未有任何实际作为的清议派羞愧!

5、群谤丛集,曾氏愧悔无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6、如五代清议亡,士大夫尽失忠义之气;而宋朝清议之风复起,士大夫遂“以名节为高”,仁人志士能做到临难不屈。

7、“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

8、凡仕而兼商者,亦尚畏清议而不敢公然为之,隐匿托名以避众谤。

9、处于“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之中的曾国藩,对于容闳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计划,再三考虑,准备上奏朝廷。

10、马英九表示,陈水扁一点都不知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国民党团坚持罢免案,是“代表民意,监督政府;创造历史,留下纪录”。

11、这样才能让片面追求政绩者,“上犯清议,下违律例,内疚神明”,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12、自古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又“性刚好斗,负气健讼”,秦腔就是这种性格的表现方式,所以,演出这种负气诉讼的戏,别的剧种很难与秦腔相比。

13、群谤丛集,众口铄金,曾氏愧悔无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14、窃惟祥等猥以菲材,谬膺重任,来欧半载,,内疚神明,外惭清议,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难逆睹。

15、身体状况固然是推辞的原因之一,但忧谗畏讥、避免陷入党祸恐怕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清议可畏”。

16、因家境较好,罗佩金经常出钱从曲靖购买《革命书》、《新湖南》、《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书刊,在同学中传阅。

17、陈水扁在三一九枪击案以些微票数胜选以后,“外惭清议,内疚神明”,陈水扁对自己根本没信心,对台美、两岸关系充满疑虑。

18、事后,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国藩家书》。

19、他在“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中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两年。

20、无其罪而虚受恶名者,蠹鱼也;有其罪而恒逃清议者,蜘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