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ì miù
注音ㄆ一ˋ ㄇ一ㄡˋ
繁体僻謬
⒈ 乖僻荒谬,违背正理。
⒈ 乖僻荒谬,违背正理。
引《宋书·礼志二》:“古之诸侯众子,犹以尊厌;况在王室,而欲同之士庶,此之僻谬,不俟言而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是以 桓谭 疾其虚伪, 尹敏 戏其深瑕, 张衡 发其僻谬, 荀悦 明其诡诞,四贤博练,论之精矣。”
《南史·裴松之传》:“今宜準经誥,凡诸僻谬,一皆详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献书被斥》:“东昌府 通判 傅宽 进《太极图説》,上谓僻谬悖理,斥之勿令误后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憒僻谬,貽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1、昔人有言“才繙史略,即可成文,凿空生义,僻谬不情”,诚此之谓也。
2、仰休明之盛世,慨道教之陵迟,蹈先儒之逸轨,伤群言之芜秽,驰骛坟典,厘改僻谬,修撰始毕,图事适成,天违人愿,途不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