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āi é
注音ㄍㄨㄞ ㄜˊ
繁体乖訛
⒈ 亦作“乖讹”。
⒉ 差错。
⒊ 不正常。
⒈ 亦作“乖譌”。 差错。
引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点检文书》:“或文字乖讹,便在点窜矣。”
宋 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序》:“鼓吹所録,惟存三篇,谱文乖讹。”
⒉ 不正常。
引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绍兴 岁丙辰, 广右 大歉,濒海尤告病,迄丁巳之春,斗米千钱,人多莩亡,而 嶠南 风候素乖譌,至是殊正。”
⒈ 乖戾、凶恶。
引《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招女婿名知远,穷困难过,为人刚硬,性气乖讹。」
⒉ 差错。
例如:「本书编校仓促,若有文字乖讹错落之处,请不吝指教。」
1、幽默是指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讽刺与诙谐的辞令,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
2、在传统的幽默研究著作中,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乖讹理论、优越理论和释放理论。
3、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
4、研究发现,刻意曲解凸显四个特征:解码过程中对编码的乖讹过程;
5、乖讹正是来源于这一层创结构。
6、传统幽默理论包括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
7、言者利用预设冲突可以制造出言语的不和谐感,使读者识解乖讹现象在语义、语用和认知层面的表现。
8、在传统的幽默研究中,乖讹理论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幽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