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科

词语解释
常科[ cháng kē ]
⒈ 通常的规格;普通的等级。
⒉ 谓一般科第。
引证解释
⒈ 通常的规格;普通的等级。
引《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
《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彰 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
《旧唐书·刘兰传》:“刑典自有常科,何至於此!”
宋 王安石 《敕牓交趾》:“爵禄赏赐,当倍常科。”
⒉ 谓一般科第。
引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 高适 诗评语:“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然则今之取士宜如何?曰常科之外,宜开特科。”
分字解释
※ "常科"的意思解释、常科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常科教研员王惠群: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王惠群老师从事体育教学已经31年。
2、在唐代,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
3、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
4、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
5、上述是唐代的常科考试,在唐朝的考试制度改革中,还设有“制科考试”。
6、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同花顺梳理发现,市面流通的中小企私募债中,受地方平台公司担保的仅“12山寨债”和“12常科试”两只。
7、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8、常科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科等五十多种,可谓包罗万象。
9、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10、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11、唐代“常科”每年录取“进士”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制科”也不过几十人。
12、其制,常科,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书、三礼、三传;制科,由王亲试诗、赋、颂、策等。
13、进士科也是常科,考取更难,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14、汉代选拔官吏,“孝廉”是察举常科中最重要的一科,可见“孝敬父母”和“清廉勤政”是汉代对官吏的普遍要求。
相关词语
- fǎn cháng反常
- píng cháng平常
- bù cháng不常
- cháng xù常序
- cháng shù常数
- cháng liáng常量
- cháng yóu常尤
- cháng xī常羲
- cháng lǐ常理
- cháng yán常言
- cháng xuǎn常选
- cháng zōng常宗
- bó cháng伯常
- cháng zài常在
- cháng tǐ常体
- chǔ cháng处常
- cháng zhí常职
- cháng rén常人
- cháng yīn常阴
- cháng kè常客
- chū kē出科
- kē kǎo科考
- fǎ kē法科
- cǎo kē草科
- qián kē前科
- péng kē蓬科
- chǎn kē产科
- gōng kē工科
- chuāng kē疮科
- dòu kē豆科
- jīn kē金科
- xué kē学科
- cí kē词科
- jiě kē解科
- zhèng kē正科
- fù kē妇科
- kē pǔ科普
- jú kē菊科
- dǐng kē鼎科
- jué kē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