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máo

白旄


拼音bái máo
注音ㄅㄞˊ ㄇㄠˊ

白旄

词语解释

白旄[ bái máo ]

⒈  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

⒉  喻出师征伐。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

《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
《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 绍 登坛。”

⒉  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国语辞典

白旄[ bái máo ]

⒈  古代一种军旗。以牦牛尾置于竿首,用以指挥全军。

《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分字解释


※ "白旄"的意思解释、白旄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

2、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

3、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原为禁暴除奸;似这等权奸蛊国,内外成党,残虐生民,以白作黑,屠戮忠贤,为国家大恶。

4、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5、玉简金书,威振三天称护法;白旄黄钺,灵通九地号降魔

6、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短角鬼王登坛。

7、玉简金书,威振三天称护法;白旄黄钺,灵通九地号降魔.

8、第二天,大家依例命军士每人负土一?g修筑三层高台,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朱?y登坛。

9、狄将军直率忠义的确可嘉,元帅身为宋室皇嗣,今节白旄黄钺,犹如天子,岂能亲自出迎,折我大宋皇威。

10、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众诸侯首领请绍登坛。

11、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袁绍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