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ī ài
注音ㄙ ㄞˋ
繁体私愛
⒈ 偏爱。
⒉ 指私自宠爱的人。
⒈ 偏爱。
引《管子·枢言》:“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
汉 刘向 《列女传·鲁义姑姊》:“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嚮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 鲁君 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
⒉ 指私自宠爱的人。
引《后汉书·循吏传序》:“﹝ 光武 ﹞身衣大练,色无重綵,耳不听 郑 卫 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
唐 张九龄 《通化门外送别》诗:“义将私爱隔,情与故人归。”
清 龙启瑞 《逆妇姜于齐》:“今公以夫人命,而远迎於 齐。可谓溺私爱而弃其社稷人民之重者。”
1、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3、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
4、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使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
5、31、治家之法,门户垣墙务加严固,男女贵贱当分内外,家长主妇时常捡点,不得昵于私爱及堕于防闲,以致男女混杂,遗笑于人,以忝吾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