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

词语解释
痈疽[ yōng jū ]
⒈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英ulcer; carbuncle;
引证解释
⒈ 毒疮名。
引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
《急就篇》卷四:“痈疽瘛瘲痿痹痮。”
颜师古 注:“痈之言壅也,气壅否结,里肿而溃也。痈之久者曰疽。”
宋 叶适 《故赠右諫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方谗人尚炽,邪正未分,如痈疽隐起於其身,不决溃之不止。”
《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文帝 偶然生下个痈疽,脓血迸流,疼痛难忍。”
清 陈睿思 《阅<三朝要典>》诗:“譬如痈疽生腹心,毒气烁体亡身命。”
⒉ 比喻祸患;毛病。
引《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国语辞典
痈疽[ yōng jū ]
⒈ 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也作「雍雎」。
引《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
分字解释
※ "痈疽"的意思解释、痈疽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凡痈疽溃疡不收,癫狂冷痰积结,无不可用。
2、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3、霉肤搔痒,疤痕愈痊,痈疽痔痢,癞疥脖腕。
4、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痛经,积聚,心腹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
5、献帝兴平元年,益州牧刘焉痈疽发背,卒。
6、大约古人痈疽各方,无出其右了。
7、, 凡痈疽溃疡不收,癫狂冷痰积结,无不可用。
8、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9、不是,我不也着急吗,不过这个病即不是热毒、痈疽,也不是丹肿、毒风。
10、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塑塞而发者也。华佗
11、治产后血晕,痃癖癥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瘙痒,痈疽疮肿。
12、从实而论,只要保我大清江山千年永固,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割痈疽,彰善惩恶,有时也不得不降心相从。
13、将老丝瓜烧灰存性服,可去风化痰,冰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带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虫牙、痘疹胎毒。
14、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焉到便收摄行法,以示万姓,勿令漏露,使痈疽决溃,为国生梗。
15、可杀虫,治皮肤病,涂在顽恶的疮上,可以治疗痈疽,荣养皮肤。
16、主治产后血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a便下血、痈疽疮肿,又可解鱼肉菜毒。
17、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瘙痒,痈疽疮肿。
18、临床常用以治疗中风、痰厥、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近代用以治疗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疗效。
19、邪恶,诡谲、犯罪等等对共和国来说是痈疽,对君主政治来说却是健全和赖以生存的要素。
20、中医对糖尿病皮肤搔痒症主要从虚、风、湿热论治,对并发疖肿、痈疽则以清热解毒、扶正托毒治之。
相关词语
- wài yōng外痈
- yǎng yōng zhì huàn养痈致患
- yǎng yōng zì huò养痈自祸
- yǎng yōng cháng jū养痈长疽
- yǎng yōng养痈
- shǔn yōng shì zhì吮痈噬痔
- yōng qì痈气
- jiá chē yōng颊车痈
- yōng náng痈囊
- yōng chuāng痈疮
- shì yōng shǔn zhì舐痈吮痔
- shǔn yōng shì zhì吮痈舐痔
- yǎng yōng zì huàn养痈自患
- hè yōng吓痈
- cí yōng鹚痈
- pán cháng yōng盘肠痈
- jué yóu kuì yōng决疣溃痈
- yōng zhǒng痈肿
- xuán yōng悬痈
- kuì yōng溃痈
- shǔn jū吮疽
- bī jū jū逼疽疽
- wō jū蜗疽
- jū yóu疽疣
- jū shí疽食
- rǔ jū乳疽
- yōng jū痈疽
- yǎng yōng cháng jū养痈长疽
- kǒu jiá huài jū口颊坏疽
- biāo jū瘭疽
- huài jū坏疽
- dān jū瘅疽
- dīng jū钉疽
- nǎo jū脑疽
- xià shí jū下石疽
- nèi jū内疽
- piāo jū漂疽
- duǎn zhēn gōng jū短针攻疽
- jū yōng疽痈
- zhuì jū赘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