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ào é
注音ㄋㄠˋ ㄜˊ
繁体鬧蛾
⒈ 古代一种头饰。剪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
⒈ 古代一种头饰。剪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参见“闹鹅”。
引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蛺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 宋 柳永 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 南唐 金叶子,街飞 北宋 闹蛾儿。”
1、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2、无数美丽的少女,轻舞小扇,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和雪柳,在街上嬉笑游走,花灯斑斓的光映在她们雪白的肌肤上。
3、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4、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