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g

骨蒸


拼音gǔ zhēng
注音ㄍㄨˇ ㄓㄥ

骨蒸

词语解释

骨蒸[ gǔ zhēng ]

⒈  中医学病症名。为阴虚劳瘵的一种症状。

引证解释

⒈  中医学病症名。为阴虚劳瘵的一种症状。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祠山应语》:“铸子 甫五岁,病骨蒸,势殆甚,凡药皆弗效。”
《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若不早治,久而变为骨蒸之疾,必有属纊之忧矣。”

国语辞典

骨蒸[ gǔ zhēng ]

⒈  中医上指午后出现盗汗,面颊和手、足、心轻微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结核病患者。

分字解释


※ "骨蒸"的意思解释、骨蒸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是针刺泻法的综合运用,是用来治肌热骨蒸的;而“烧山火”。

2、还有痧症腹痛忌服生姜汤;疔疮忌服火麻花;骨蒸似怯症忌服生地黄,等等不一而足。

3、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4、龟甲主治肾阴亏损,骨蒸潮热,盗汗,热病伤阴等等,比如说可以和熟地、知母、黄柏等一起入药,制成“大补阴丸”。

5、着啊!程兄,本草上说,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

6、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

8、后者味甘性微寒,为清虚热、清疳热、凉血之剂,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积发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