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okān

校勘


拼音xiào kān
注音ㄒ一ㄠˋ ㄎㄢ
词性动词


校勘

词语解释

校勘[ jiào kān ]

⒈  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

collation;

校勘[ xiào kān ]

⒈  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Xiaokan,officer;

引证解释

⒈  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欧阳修 《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⒉  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⒊  宋 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宋史·欧阳修传》:“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国语辞典

校勘[ jiào kān ]

⒈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

订正

⒉  职官名。宋代掌校订书籍的官吏。

英语to collate

德语Textkritik (S, Sprachw)​, vergleichen (V)​

法语conciliation

分字解释


※ "校勘"的意思解释、校勘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文章校勘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三家注部分的标点讹误凡九条。

2、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復古书原貌。

3、第二部分着重研讨高亨先生的《老子正诂》,其中包含对老子其人的释疑解惑,对《老子》文本的校勘释读,以及对《老子》思想的探索研磨等。

4、同时,从音韵学的角度,对不同版本刘长卿近体诗的用韵字进行了校勘

5、这样,孔凡礼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把全部苏诗核阅了五十多遍,写下了七千多条校勘记,囊括了现存苏诗十七个善本的全部异文。

6、校勘是文献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础、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选取,对异体字、俗体字、拓本泐蚀及错、讹、脱、衍等问题的细致考辨。

7、与阮刻本相比,保存有参考意义的异词、异字千余处,在版本、校勘、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8、此外,作为绝世不传的善本书籍《契丹藏》的复刻本,辽金石经更是价值倍增,成为校勘历代木刻藏经字句脱误的最好版本。

9、《词学》从各家所依底本、版本源流、收录词数量、校勘等方面详加考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各家丛刻的特点与价值。

10、因此它成为清儒以及今人进行辨伪、辑夫、校勘的重要语料来源。

11、第四章是校勘部分。

12、古书中浮签上的校字都很简略,只说某字在某本作某,若夹在原位置,读者自然可以知晓校勘之所指。

13、他出于“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萌生了“重校正史之愿”,发誓搜罗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辑印。

14、顾氏的校勘学思想和方法,对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古籍整理校勘学科中的基本原则。

15、第二,第一章的第一节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的失校和误校之处进行勘正,其中包括标点和文字校勘,以及史实考辨。

16、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故、读书所感才耐读。散文也这样,通篇议论跟通篇抒情都要不得;有点情事,有点故实,再加些真诚,自可脱俗。

17、此后中国学者基本上没有人对《文选》进行全面系统校勘考异,故《文选》校勘学的研究,应是当代“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8、本文选取该书“降”等十条词语进行考释,涉及训治及校勘两方面的内容。

19、他们还通过校勘得到了正确的希腊语新约原文。

20、过去,古籍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古代书籍,时代下限,一般定为乾隆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