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n

险易


拼音xiǎn yì
注音ㄒ一ㄢˇ 一ˋ

繁体險易

险易

词语解释

险易[ xiǎn yì ]

⒈  吉凶。

⒉  险阻与平坦。

⒊  治乱。

⒋  偏指艰难困厄。

引证解释

⒈  吉凶。

《易·繫辞上》:“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韩康伯 注:“之泰则其辞易,之否则其辞险。”
陆德明 释文引 京房 曰:“险,恶也;易,善也。”

⒉  险阻与平坦。

《吴子·治兵》:“明知险易,则地轻马。”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自 殽塞 及至 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山川道路,形势险易,无不备载。”

⒊  治乱。

《文选·班固<东都赋>》:“岂特方轨并跡,纷纶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
李善 注:“险易,喻治乱也。”
宋 司马光 《太行》诗:“险易曾何变,兴亡只可哀。”

⒋  偏指艰难困厄。

《尹文子·大道下》:“上不胜其下,下不能犯其上,上下不相胜犯,故禁令行,人人无私,虽经险易,而国不可侵,治国也。”

国语辞典

险易[ xiǎn yì ]

⒈  危险或安稳。

唐·韩愈〈争臣论〉:「听其是非,视其险易。」

⒉  治乱。

《后汉书·卷四〇·班彪传下》:「理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

分字解释


※ "险易"的意思解释、险易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例如,杜牧自幼就对“治乱兴亡之际,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抱有浓厚的兴趣。

2、伏见突厥、吐蕃、契丹往因入侍,并被奖遇,官戎秩,步黉门,服改毡罽,语习楚夏,窥图史成败,熟山川险易

3、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4、做诗的人常说险韵、窄韵,韵部的宽窄、险易,既要看韵字有多少,也要看其中有多少是常用字,多少是生僻字。

5、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6、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