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ǒu qū
注音ㄗㄡˇ ㄑㄨ
繁体走趨
⒈ 亦作“走趍”。
⒉ 奔往;前往。
⒊ 行步。
⒋ 指奔走供职。
⒈ 亦作“走趍”。
⒉ 奔往;;前往。
引《汉书·金日磾传》:“﹝ 何罗 ﹞见 日磾 色变,走趋卧内欲入。”
颜师古 注:“趋读曰趣,嚮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燕 中刻本自希,然海内舟车辐輳,筐篚走趋,巨贾所携,故家之蓄,错出其间,故特盛於他处。”
⒊ 行步。
引唐 韩愈 《王君墓志铭》:“佩玉长裾,不利走趋。”
⒋ 指奔走供职。
引宋 陆游 《醉中歌》:“折腰歛版日走趋,归来聊以醉自娱。”
1、宋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云:气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气未上,山走趋,不可扦;气不爽,脉断续,不可扦;气不行,山垒石,不可扦;扦就是点穴,确定地点。
2、比如张之洞称,因为缠足,中国两万万妇女“废为闲民谬民”“不能直立,不任负载,不利走趋,所作之工,五不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