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zhōng

隆中


拼音lóng zhōng
注音ㄌㄨㄥˊ ㄓㄨㄥ

隆中

词语解释

隆中[ lóng zhōng ]

⒈  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西。临汉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于此。

⒉  借指诸葛亮。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 湖北省 襄阳县 西。临 汉水。东汉 末, 诸葛亮 隐居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亮 家於 南阳 之 邓县,在 襄阳 城西二十里,号曰 隆中。”
宋 叶适 《送郑虞任赴京西检法官》诗:“回首旧 隆中,畦壠长薿薿。”

⒉  借指 诸葛亮。

清 曹寅 《谒文山先生祠》诗:“两间存正气,一脉接 隆中。”

分字解释


※ "隆中"的意思解释、隆中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隆中对”“刘备借荆州”“火烧赤壁”“当阳长坂坡”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发生在湖北。

2、镇隆中学分为初中部与高中部,而我只在那里呆了三年,却留下深深的回忆。

3、他们去隆中游学了。

4、再给十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端出来后,刘琦不由得颇为得意,历史上刘表不过座谈之客,应该难以反对吧?但谁知道,初时刘表还犹豫,片刻立马否决。

5、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6、《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7、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8、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9、,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孔明,孔明一篇隆中对,令刘备如醍醐灌顶,不得不击节赞叹。刘备泣曰:恨不早见先生!只是先生隐居此间,怎么能对曹操、孙权及刘表等人形势如此熟悉呢?孔明大笑,附耳道:我“悄悄关注”了他们。

10、二月初旬,春意渐浓,山峦叠嶂的隆中,溪水潺流,纵横阡陌的田园之中,随处可见的忙碌农夫,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11、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12、“君不见隆中名流似管乐,抱膝长吟志澹泊。

13、诸葛亮未出隆中时是一介书生,自有“观其大略”的治学之道。

14、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15、镇隆中学是一间乡镇中学,并不是很出名,在那个以升学率为先的城市,它只是算很平凡的高中。

16、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17、驰名中外的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古隆中,古朴雄浑的襄阳古城,蜿蜒东去的滔滔汉江,四季如春的避暑山庄鹿门寺等等.

18、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19、随后湖北军政府的孙武等人也陆续来劝,稍晚得知消息的黄兴也惊讶的连夜从汉阳赶回武昌,极力劝说王隆中顾全大局,可是都未能奏效。

20、1951年,我所在的广东省惠阳县镇隆中学有两个同学陈瑞娣和吴素兰光荣参军,我们大家为她们送行,留下了这两张珍贵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