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āi gǔ
注音ㄊㄞ ㄍㄨˇ
⒈ 指坯子或骨架。
⒉ 指人的骨格,身材。
⒈ 指坯子或骨架。
引宋 陶穀 《清异录·缕子脍》:“造缕子膾,其法用鯽鱼肉鲤鱼子,以碧笋或菊花为胎骨。”
《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造春牛……用桑柘木为胎骨。”
《水浒传》第一二〇回:“州人庙祝,随塑 戴宗 神像於庙里,胎骨是他的真身。”
⒉ 指人的骨格,身材。
引《三侠五义》第十二回:“瞧不得这条好汉,原来是一个諂諛的狗才,可惜他辜负了好胎骨。”
1、锦纶帘线以其优良的性能,在橡胶轮胎骨架材料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2、关毅在故宫修复了6年家具,没有见过一件光身素面的楠木家具,楠木大多做胎骨,外罩大漆,或外用紫檀包镶,当年也是为省紫檀木料,才想出此法。
3、“汝宫窑到南宋时已属‘难得’,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4、底露白胎,底施白釉,圈足圆润,胎骨坚致细白,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5、“镇墓兽”的胎骨制作, 一般在面部用圆雕、浮雕手法完成, 而器身则采用砍、削、粘接等工艺制作, 特别是透雕手法以镂空部分的前后遮掩造成了丰富的层次感。
6、介绍胎骨制作及保管方法,临床应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