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ūnzhōu

吞舟


拼音tūn zhōu
注音ㄊㄨㄣ ㄓㄡ

吞舟

词语解释

吞舟[ tūn zhōu ]

⒈  指能吞船的大鱼,喻罪行极大的人。

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crime-steeped person as big fish that can devor ship;

引证解释

⒈  吞舟之鱼的略语。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参见“吞舟之鱼”。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褒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
元 周德清 《沉醉东风·有所思》曲之四:“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
清 钱大昕 《过安阳有感韩平原事》诗:“如何一卷姦臣传,却漏吞舟 史太师。”

国语辞典

吞舟[ tūn zhōu ]

⒈  比喻犯大罪的人。参见「吞舟之鱼」条。

《晋书·卷八三·顾和传》:「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分字解释


※ "吞舟"的意思解释、吞舟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2、有人枉法,吞舟是漏;母亲维权,锱铢必较,绝不是法治的体现。

3、即使是细小瑕疵,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也会被不断放大,最后导致吞舟是漏。

4、很有必要查查是谁将央视春晚邀请函当成了“特赦圣旨”从而对魏三网开一面,如果这样的事情总是不了了之,那“吞舟是漏”自然也会随处可见。

5、过去由于法制不够健全,使得有些对人民犯了大罪的吞舟之鱼居然漏网了。

6、当考核、问责体系“网漏吞舟”,对缺岗 听之任之 ,吏治注定会处于失序状态。

7、不知?? 呆头呆脑 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 黎丘丈人 买椟还珠 冥顽不灵 明珠暗投 弄巧成拙 陪了夫人又折兵 亲痛仇快 网漏吞舟 枉己正人 无的放矢 愚不可及

8、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9、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

10、王导这种政策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法制宽松,谁犯了什么小错误都可以不追究,有“网漏吞舟”之说。

11、从贪污仅给予党纪处分,到组织软禁行为仅写检讨书,都可谓网漏吞舟

12、真是网漏吞舟啊,这张网的罅漏太大了!以致让这条鱼长成这么巨!罪不孤生,张新华之所以有如此能量,自有其生长环境与条件。

13、第一是法律漏洞太多,“古代形容法律漏洞大有一句话,叫‘网漏吞舟之鱼’。

14、用“量化指标”查处土地违法,难免挂一漏万,难免吞舟是漏,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在搞运动式执法,实在无法让人寄予期待。

15、原因之一是法律漏洞太多,难免“网漏吞舟之鱼”。

16、当考核、问责体系“网漏吞舟”,对缺岗听之任之,吏治注定会处于失序状态。

17、不知呆头呆脑焚林而猎竭泽而渔黎丘丈人买椟还珠冥顽不灵明珠暗投弄巧成拙陪了夫人又折兵亲痛仇快网漏吞舟枉己正人无的放矢愚不可及

18、名人做虚假广告之所以“吞舟是漏”,根源就在于现行法律存在漏洞。

19、要是朝鲜不同意为此目的的核查,或者查出来有先前违约证据,那国际社会不会吞舟是漏。

20、用这类小说证史,既要有“网漏吞舟”的取舍决心,又要用正史或官方文献相比对,方能对该史实有个立体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