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biàn

通变


拼音tōng biàn
注音ㄊㄨㄥ ㄅ一ㄢˋ

繁体通變

通变

词语解释

通变[ tōng biàn ]

⒈  通晓变化之理。

⒉  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

引证解释

⒈  通晓变化之理。

《易·繫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孔颖达 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之二:“智识通变,而性极厚。”

⒉  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

《文选·班固<典引>》:“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变通神化,其光不见则难可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纔这般与你説了,你还不省?”

国语辞典

通变[ tōng biàn ]

⒈  语出指通权达变。

《易经·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

分字解释


※ "通变"的意思解释、通变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你祖先子文,是楚国的名臣,识时通变,你作为他的子孙,却藉藉无名,难道就应该羞耻不成?你说难道不是这个理吗!

2、它将最高的和谐“太和”作为自己的美学理想,以“贵时通变”的审美态度,在对生命本体的殷殷关注中体认出生生不已的生命之美。

3、为人刚正不阿,却又非一般腐儒不知通变

4、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

5、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

6、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

7、若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8、《文心雕龙》的“通变观”的主旨在于“新变”,这种艺术理念具有生命感和历史感。

9、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10、嗯,主意拿定了?丞相真是识时通变!

11、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於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於善。

12、机变如神 实例变量 不讳之变 移易迁变 识时通变 变化有时 龙腾豹变 大贤虎变 变生肘腋 风云突变 通变达权 柳车变姓 摇身一变 逐机应变 风移俗变 不知权变 变古乱常 连读变调 染丝之变 变心易虑 谈虎色变

13、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

14、如此通变的诗学思想突破了七子派格调论的理论格局,为万历中期公安派的兴起、万历后期竟陵派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借鉴。

15、一个大洋经理竟搞起了小土纺机,看来有点怪,可这恰好充分证明了父亲是一位识时通变的杰出的领导管理人才。

16、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

17、(《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体育竞技中,"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同样是通变应敌的主要法则。

18、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

19、采掘黑(煤)、白(灰)、黄(磺),农工商兼营的格局,使平定人在勤奋踏实、温文淳厚中更显得精明灵活、识时通变

20、圣人成之。所以能统物通变,治情性,显仁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