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负其实的成语故事


名负其实

拼音míng fù qí shí

基本解释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暂未找到成语名负其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名负其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遗祸无穷 宋·张元幹《跋〈了堂先生文集〉》:“已而子婿兄弟表里祖述,遗祸无穷。”
童山濯濯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依草附木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不可以道里计 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最有学问的人,就是周秦诸子,比那日本的物茂卿、太宰纯辈,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了。”
铸木镂冰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中》:“卖浆贩麦,利辄失时,铸木镂冰,初无成日。”
大愚不灵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风移俗改 晋·李氏《先贤行状》:“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阑风伏雨 清·纳兰性德《菩萨慢》词:“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
执一而论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刀折矢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