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伏罪的成语故事


觳觫伏罪

拼音hú sù fú zuì

基本解释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暂未找到成语觳觫伏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觳觫伏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沦肌浃髓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笨手笨脚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24回:“才是笨手笨脚,无啥人来搭耐装烟。”
送佛送到西天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文弛武玩 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成庙暮年,深见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烟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辄启边衅。”
饱谙世故 宋 楼钥《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晚到东海滨,饱谙世故无戚欣。”
暗中作梗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四回:“殊不知地主是贤大夫,早知成邑本届田赋收不到,必然是公克在暗中作梗争权,便令他的庶兄敬叔密往调查。”
雨僝风僽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词:“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逢场游戏 宋·刘克庄《贺新郎·甲子端午》词:“忆垂髫,留连节物,逢场游戏。”
箯笋灯笼
言简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