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的成语故事

拼音bó yú qì zhàng
基本解释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暂未找到成语伯俞泣杖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伯俞泣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面如土色 |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五鬼闹判 | 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惟其中有五鬼闹判一语,不知所出;以问余,亦无以应也。” |
一箭之地 | 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
情投契合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两下挑灯对坐,彼此倾心吐胆,各道生平志愿,情投契合,遂为至交。” |
一勇之夫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我两个无过是一勇之夫,但有出力去处,自当效命,生死不辞。” |
余光分人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
铄懿渊积 | 明·张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铭》:“然其铄懿渊积,庇于后来者远矣。” |
龙生九种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此九个杂种?’敖顺道:‘从所谓龙生九种,各种有别。’”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蝇声蛙躁 | 清 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躁,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