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不怍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kuì bù zuò
基本解释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暂未找到成语不愧不怍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愧不怍)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虎视眈眈 | 《周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
乱臣贼子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铩羽暴鳞 | 南朝·宋·鲍照《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
破格录用 | 曾朴《孽海花》第27回:“此外新进之士,有奇才异能的,亦应时破格录用。” |
知书识礼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
绵绵瓜瓞 | 《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
浓抹淡妆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 |
剥极必复 | 陈其美《致黄克强书》:“剥极必复,否极必泰,循环之理,不减毫发。” |
成效卓著 | |
拙口钝辞 | 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