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成语故事


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基本解释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出处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暂未找到成语赴汤蹈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赴汤蹈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比物此志 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喜不自禁 梁实秋《槐园梦忆》:“季淑就驻足而观,喜不自禁。”
休养生息 唐 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
筚路蓝缕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拔刃张弩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下》:“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张弩。”
冬裘夏葛 《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六通四辟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七病八痛 清 曾朴《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圆儿的。”
行险侥幸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口有同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