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员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指能从反面教育人民的人或事。
详细解释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百科解释【解释】:毛泽东认为全国百分之九十五是人民,百分之五是敌人。每次运动,要团结九十五、打击百分之五。对百分之五的敌人,不是肉体上消灭,也不是从九十五的人民中分离出去,而是让他们留在群众中间受监督,作苦力,当作“反面教员”。就像当着猴子的面杀鸡并把死鸡永远挂在猴子的脖子上。用意显然。
出处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员。”
例子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李娴娟等《血染的爱》)
基础信息
拼音fǎn miàn jiào yuán
注音ㄈㄢˇ ㄇ一ㄢˋ ㄐ一ㄠˋ ㄩㄢˊ
繁体反靣教員
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感情反面教员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指反面人物。
谜语敌方教官
近义词反面教材
反义词正面教员、光辉典范
英语opposite(negative side)
俄语негативный учитель
日语反面教師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黄公好谦(意思解释)
- 欢天喜地(意思解释)
- 士为知己者死(意思解释)
- 赤诚相待(意思解释)
- 鹤骨松筋(意思解释)
- 寸阴是竞(意思解释)
- 飞鸿雪爪(意思解释)
- 止渴思梅(意思解释)
- 一厢情原(意思解释)
- 五月粜新谷(意思解释)
- 彼倡此和(意思解释)
- 蜕化变质(意思解释)
- 暂劳永逸(意思解释)
- 染翰操觚(意思解释)
- 沉静寡言(意思解释)
- 枕席过师(意思解释)
- 覆酱烧薪(意思解释)
- 出言无忌(意思解释)
- 引船就岸(意思解释)
- 装腔作态(意思解释)
- 避难趋易(意思解释)
- 遁迹藏名(意思解释)
- 阿权膴仕(意思解释)
- 猛着先鞭(意思解释)
- 亘古不变(意思解释)
- 三招两式(意思解释)
- 緑林豪客(意思解释)
- 花烛红妆(意思解释)
※ 反面教员的意思解释、反面教员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自拔来归 | 拔:摆脱,离开。自觉离开恶劣环境,归向光明。指敌方人员投奔过来。 |
有利可图 | 图:谋取。有利益可谋求。 |
花花公子 | 指服饰华丽、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 |
垂耳下首 | 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 |
达官要人 | 犹言达官贵人。 |
地狱变相 | 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
举眼无亲 | 抬头看,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孤单无依,人地生疏。 |
临渴穿井 | 穿:打。临到口渴时才想到凿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
打光棍 | 指单身成年男子适婚年龄后仍未结婚或婚后又失去妻子的男子。 |
欢忻踊跃 | 忻:同“欣”。欢乐热烈的样子。 |
口角春风 |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
过目成诵 | 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极强。 |
庸人自扰 | 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 |
三命而俯 |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
止循资序 | 止:只,仅;循:顺着,引申为沿袭,依照;资序:论资排辈。指只靠资历。 |
身无寸铁 | 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 |
根株牵连 | 谓一方有祸,另一方如同根与株一般不可避免地受到牵累。 |
莫予毒也 | 莫:没有谁;予:我;毒:危害;也:语助词。没有人能危害我了。表示可以为所欲为了。 |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 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 |
风兴云蒸 | 蒸:上升。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
食少事烦 | 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
好戏连台 | 见'连台本戏'。 |
八面来风 | 一个成语典故。比喻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意见和其他资源。 |
一盆糨糊 | 意思是比喻头脑不灵活,糊里糊涂。 |
留犂挠酒 | 《汉书·匈奴传下》:“昌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犂撓酒,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爲飲器者共飲血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徑路,匈奴寶刀也。金,契金也。留犂,飯匕也。撓,和也。契金著酒中,撓攪飲之。”用宝刀“徑路”、饭匕“留犂”搅酒,作血盟之饮,是汉时汉与匈奴间订盟的一种仪式。后以“留犂撓酒”谓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订立和约。宋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留犂撓酒得戎心,繡袷通歡歲月深。”宋秦观《送林次中奉使契丹》诗:“留犂撓酒知胡意,尺牘貽書見漢情。” |
贼忒嬉嬉 | 方言。形容鬼祟不安。亦形容嬉皮笑脸。 |
引经据礼 | 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
法眼通天 | 法眼:佛教中所谓有“五眼”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