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梦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邯郸:古赵国都城。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详细解释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
宋王安石《中年》诗:“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壙埌游。”明王錂《春芜记·宴赏》:“看盈盈鬢星,须早把邯郸梦醒。”郭沫若《残春及其他·月蚀》:“本是穷途人,不应该妄想去做邯郸梦。”
百科解释《邯郸梦记》为四梦中最后一梦,写于1601年,是年汤显祖52岁。①它借助《枕中记》黄梁一梦的故事,再现明代官场,对超脱生死困扰的途径再次做了一番探讨,是一部于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为一体的剧作,价值不容忽视。明代吕天成在《曲品》中说:”《邯郸梦》,穷士得意,兴尽可仙。先生提醒普天下措大,功德不浅。即梦中苦乐之至,犹令观者神遥,莫能自主。”清代黄周星《制曲枝语》云:”曲至元人,尚矣。若近代传奇,余惟取汤临川’四梦’;而’四梦’之中,《邯郸》第一,《南柯》次之,《牡丹亭》又次之;若(紫钗》,不过与《昙花》、《玉合》相伯仲,要非临川得意之笔也。唐沈既济《枕中记》里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出处宋·王安石《中年》诗:“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圹埌游。”
基础信息
拼音hán dān mèng
注音ㄏㄢˊ ㄉㄢ ㄇㄥˋ
繁体邯鄲夢
感情邯郸梦是贬义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能实现的梦想。
近义词黄粱一梦、黄粱梦
英语the dream of Handan on the pillow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力所能及(意思解释)
- 事与愿违(意思解释)
- 岁月不待人(意思解释)
- 死心踏地(意思解释)
- 羊入虎口(意思解释)
- 云合响应(意思解释)
- 鼋鸣鳖应(意思解释)
- 两意三心(意思解释)
- 真真实实(意思解释)
- 江翻海倒(意思解释)
- 探囊取物(意思解释)
- 揆情度理(意思解释)
- 盘龙之癖(意思解释)
- 父为子隐(意思解释)
- 鹊巢鸠居(意思解释)
- 词严义正(意思解释)
-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意思解释)
-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意思解释)
- 邈处欿视(意思解释)
- 物议沸腾(意思解释)
- 蹙国百里(意思解释)
- 随波逐尘(意思解释)
- 清莹竹马(意思解释)
- 硕德耆年(意思解释)
- 贻玷阀阅(意思解释)
- 群起攻之(意思解释)
- 眉头不展(意思解释)
- 旧欢新宠(意思解释)
※ 邯郸梦的意思解释、邯郸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近在咫尺 | 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很近的距离。指近在眼前;很近。 |
安居乐业 |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
一不扭众 | 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
勿谓言之不预也 |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
玉树临风 |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
长亭短亭 | 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为饯别处。也指旅程遥远。 |
争猫丢牛 | 比喻贪小失大。 |
物在人亡 |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孤鸾照镜 | 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
垂绅正笏 | 绅:古代士大夫的衣带;笏:朝笏。垂下衣带的末端,恭敬地拿着朝笏。形容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 |
殊形诡制 | 殊:特殊;诡:怪异。形容器物等形状特殊,稀奇古怪。 |
柔肤弱体 | 谓柔弱的身体。 |
龙鬼蛇神 | 喻奇诡怪僻。 |
聊胜一筹 | 略微高出一点儿。 |
池鱼幕燕 | 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
潦潦草草 | 字不工整或态度不认真 |
昼阴夜阳 | 依我国古代阴阳之说,昼属阳,夜属阴。“昼阴夜阳”表示天道反常,将有灾异。 |
雨约云期 | 指男女约会。 |
语简意赅 | 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
仙姿玉质 | 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
重逆无道 |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
言甚详明 | 论述很详尽明了。 |
弦歌之声 |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余声三日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
博识洽闻 | 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
三昧真火 | 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 |
唱唱咧咧 | 形容信口哼唱。 |
五李三张 | 南唐时著名墨工李廷珪和宋代著名墨工张遇和合称。后来作为墨的别称。南唐时著名墨工李廷珪和宋代著名墨工张遇和合称。后来作为墨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