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详细解释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举笔即便成文。◎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百科解释“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出自《梁书·简文帝纪》。
出处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例子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基础信息
拼音yī mù shí háng
注音一 ㄇㄨˋ ㄕˊ ㄏㄤˊ
正音“行”,不能读作“xíng”。
感情一目十行是褒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辨形“目”,不能写作“木”。
辨析一目十行和“走马观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但一目十行偏重于“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义。
谜语最厉害的目光
近义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十行俱下
反义词慢条斯理、蜗行牛步、老牛破车
英语read ten lines of writhing with one single glance
俄语пробегáть строчку за строчкой(читáть очень быстро)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日甚一日(意思解释)
- 百川归海(意思解释)
- 出其不意(意思解释)
- 高人一等(意思解释)
- 柱石之臣(意思解释)
- 只骑不反(意思解释)
- 狂妄自大(意思解释)
- 枯杨之稊(意思解释)
- 牛骥同皂(意思解释)
- 心高气硬(意思解释)
- 累死累活(意思解释)
- 束肩敛息(意思解释)
- 骑驴索句(意思解释)
- 沉灶生蛙(意思解释)
- 一表人才(意思解释)
- 别有人间(意思解释)
- 有目无睹(意思解释)
- 食淡衣粗(意思解释)
- 楚囚相对(意思解释)
- 涸辙之鱼(意思解释)
- 移山跨海(意思解释)
- 蓝青官话(意思解释)
- 腌臜混沌(意思解释)
- 义切辞严(意思解释)
- 蝟缩蠖屈(意思解释)
- 幕上燕巢(意思解释)
- 经师人师(意思解释)
- 乘间取利(意思解释)
※ 一目十行的意思解释、一目十行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随机应变 |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情况;应:应付;变:变化。 |
胸有成竹 |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
匠心独运 | 运:运用;形容构思独创;匠心:能工巧匠的构思;泛指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作品等构思独特、精巧。 |
日薄虞渊 | 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
面从腹非 | 从:听从,顺从。表面顺从,心里反对。 |
贯甲提兵 | 贯:穿;甲:盔甲;兵:武器。身穿盔甲,手提武器。形容杀气腾腾的样子。 |
行同能偶 |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
一龙一蛇 |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
循规矩蹈 | 循:遵守;规、矩: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蹈:踩。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
昂然自若 |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
镌脾琢肾 | 谓精心构思,刻意雕琢文辞。 |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 |
字顺文从 |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
结舌钳口 |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
七纵八横 | 形容奔放自如。 |
泾渭自分 | 见“泾渭分明”。 |
黄天焦日 | 犹大天白日。指白天。 |
含冰茹檗 | 见“饮冰食檗”。 |
自贻伊戚 | 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
疮痍弥目 | 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 |
别有匠心 | 别:独特的;匠心:巧妙的心思。构思巧妙,与众不同。 |
励精更始 | 振作精神,从事革新。 |
山包海汇 | 包:包容;汇:众水会合。汇聚。比喻包罗万象。 |
阔天阔地 | 犹摆阔。 |
窝窝瘪瘪 | 干枯消瘦的样子。 |
三瓜两枣 | 方言。比喻数量很少的钱或物。 |
群起攻之 | 大家一起来反对它。 |
格其非心 | 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