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东汉时期的碑石经书。
详细解释
东汉时期的碑石经书。
汉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壋村。
基础信息
拼音xī píng shí jīng
注音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斗转星移(意思解释)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解释)
- 兴会淋漓(意思解释)
- 蜂合蚁聚(意思解释)
- 唱高调(意思解释)
- 琴瑟不调(意思解释)
- 黄梁一梦(意思解释)
- 鸣鼓而攻(意思解释)
- 犬牙相错(意思解释)
- 百无禁忌(意思解释)
- 烂若披锦(意思解释)
- 蜂迷蝶猜(意思解释)
- 井井有理(意思解释)
- 悬崖绝壁(意思解释)
- 染蓝涅皂(意思解释)
- 惊世震俗(意思解释)
- 赈贫贷乏(意思解释)
- 齿少心锐(意思解释)
- 握云携雨(意思解释)
- 御沟红叶(意思解释)
- 众寡势殊(意思解释)
- 藏锋敛锐(意思解释)
- 娇鸾雏凤(意思解释)
- 装腔做势(意思解释)
- 顾三不顾四(意思解释)
- 振缨王室(意思解释)
- 丹铅甲乙(意思解释)
- 旷绝一世(意思解释)
※ 熹平石经的意思解释、熹平石经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托物连类 |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 |
哽噎难言 |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 |
层出迭见 | 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
搴旗取将 |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
诳时惑众 | 指欺骗迷惑世人。 |
推三推四 | 同“推三阻四”。 |
龙楼凤阁 | 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
用夏变夷 |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支吾其词 | 言辞躲躲闪闪;搪塞应付(支吾:言词不清)。 |
光棍不吃眼前亏 | 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以免吃亏。 |
逍遥自在 | 逍遥:悠闲自得的样子;自在:自由;舒适。形容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
雕虎焦原 | 《尸子》:“中黄伯曰:余左执太行之而右搏雕虎。”又:“莒国有石焦原者,广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溪,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剂踵焉。”后以“雕虎焦原”谓壮士履险。 |
不吝金玉 | 吝:吝惜。不吝惜宝贵美好的东西。 |
百城之富 | 形容藏书极多,似拥有许多城市那样富有。 |
阋墙御侮 | 阋:争吵;阋墙:兄弟相争于内;御侮:抵御外敌。比喻虽有内部争吵,仍能一致对外。 |
积雪封霜 | 形容操守高洁坚贞。 |
名标青史 |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
潜踪蹑迹 | 谓藏匿行踪。 |
行不愧影,寝不愧衾 | 影:影子;衾:被子。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形容日夜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毫无愧欠之处。 |
饰非掩过 | 同“饰非文过”。 |
聊备一格 | 姑且算是具备这一格式。表示暂且有以充数的意思。 |
疏疏朗朗 | 稀疏。 |
齐驱并驾 | 同“并驾齐驱”。 |
寝苫枕草 | 睡草荐,以草把为枕。古时居父母丧的礼节。 |
鸷鸟不双 | 鸷鸟:猛禽。鸷鸟不合群。比喻忠正刚强的人不合于世俗。 |
张眉努眼 |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指善于作态。 |
附远厚别 | 怀敌附远huáidí-fùyuǎn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怀,安抚使…亲近 |
首倡义兵 | 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出自《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