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
bànlúnzhìtiānxià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详细解释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百科解释据相关专家宋定国教授考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私塾的教书匠,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欢迎,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广泛散播。

出处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例子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基础信息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注音ㄅㄢˋ ㄅㄨˋ ㄌㄨㄣˊ ㄩˇ ㄓˋ ㄊ一ㄢ ㄒ一ㄚˋ

繁体半部論語治天下

感情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近义词半部论语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解释、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饭囊酒瓮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不会做事的人。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铠甲。脱掉军装;回家种地。
扼腕叹息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人道主义 道:道义。关心人类幸福。
指不胜屈 板着指头也不过来(不胜:不能承受)。形容数量很多。
放虎自卫 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东床快婿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支左屈右 谓射箭时左手持弓,右手屈曲控弦的姿势。
谦恭下士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两鬓如霜 鬓:鬓角的头发。两边的鬓发白如霜雪。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飞鹰走马 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处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饱眼福 看到想看而又难以看到的东西,并看个充分。
追根溯源 同“追本溯源”。
排斥异己 排斥:排除;驱逐;异己: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一般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比喻排挤、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利害冲突的人。又作“排除异己。”
手不停挥 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不停地写作。
杖履相从 指追随左右。
眼笑眉舒 舒:伸展。眼里流露出欢笑的神情,眉毛舒展。形容非常高兴。
追魂摄魄 迷信指摄取魂魄,致人死命。
顿挫缓急 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花营锦阵 指妓院。
上蔡苍鹰 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频频告捷 频频告捷pínpín-gàojié胜利的消息连续不断传来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细嚼烂咽 指吃东西嚼得很烂才咽下去。形容吃得很慢且少。
各有所能 能:才能。各有各的才能、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不遗葑菲 原意是采集蔓青和萝卜时,不要困根部不好而连茎叶都抛弃。对有可取之处的人要尽量收罗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