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郭公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详细解释
百科解释汉语成语,在《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以此用来比喻文字脱漏。
出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基础信息
拼音xià wǔ guō gōng
注音ㄒ一ㄚˋ ㄨˇ ㄍㄨㄛ ㄍㄨㄥ
感情夏五郭公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履舄交错(意思解释)
-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意思解释)
- 无师自通(意思解释)
- 有缘千里来相会(意思解释)
- 致命一餐(意思解释)
- 串通一气(意思解释)
- 行常带经(意思解释)
- 斗挹箕扬(意思解释)
- 后顾之虞(意思解释)
- 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意思解释)
- 猴头猴脑(意思解释)
- 广结良缘(意思解释)
- 无可非议(意思解释)
- 公事公办(意思解释)
- 格杀不论(意思解释)
- 刿心鉥肾(意思解释)
- 心到神知(意思解释)
- 谋逆不轨(意思解释)
- 贻误军机(意思解释)
- 黑漆燎光(意思解释)
- 腌臜混沌(意思解释)
- 帽儿光光(意思解释)
- 赐紫樱桃(意思解释)
- 顾命大臣(意思解释)
- 常平本钱(意思解释)
- 一化齐俗(意思解释)
- 雁塔高标(意思解释)
- 事非前定(意思解释)
※ 夏五郭公的意思解释、夏五郭公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通都大邑 |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
士可杀不可辱 |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惊涛怒浪 | 同“惊涛骇浪”。 |
花藜胡哨 | 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
食不求甘 |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
一狐之腋 |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
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
喜眉笑脸 | 指人十分高兴。 |
男不与妇敌 | 男的不与女的争斗。 |
倚人卢下 | 谓依靠别人生活。 |
视同拱璧 | 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 |
虚席以待 | 空着位置等待。 |
疾恶若雠 | 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
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滴水成冻 | 滴:液体一点点落下;冻:凝结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
力不从愿 | 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 |
凤骨龙姿 | 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 |
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认为远的话就远在千里,认为近的话就近在眼前。指对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也指要寻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济时行道 | 济:救助。拯救时世,推行王道仁教。 |
肃慎之矢 | 周武王﹑成王时,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因有'肃慎之矢'之称。后遂以为典实。 |
鱼水雁信 | 泛指书信。 |
尘埃落定 | 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世界杯小组赛~。 |
颤颤微微 | 轻微发抖貌。 |
望门大嚼 | 朵:动;颐:下巴。动嘴大吃。 |
所答非所问 | 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工作中需要用的。指学用脱节。 |
山温水软 | 形容景色幽雅。 |
不器之器 | 指具有全才的人。 |